说起刘秀,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代名君。他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东汉近两百年之基业,功绩远超古代无数帝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秀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却非常的低调,不仅要求薄葬,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要把自己葬在黄河边上——今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北面距黄河仅有360米。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1)

帝王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后事,陵墓不说选个风水宝地吧,最起码也要选个“头枕山、脚蹬川”的高地,免得让大水给淹了。更何况,洛阳北面的邙山自古就是陵寝的首选之地,所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就是此事。那么,定都洛阳的刘秀为何不把自己葬在邙山之上?反而要把自己葬在喜怒无常的黄河岸边,来个头枕黄河、脚蹬邙山呢?这还得从刘秀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民间的传说

说起刘秀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选在黄河边上,在豫西一带还有个美好的传说。

话说刘秀虽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但他的儿子却非常不成器。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让他打狗,他偏要撵鸡。事事都要与刘秀对着干,刘秀对这个犟筋头儿子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慢慢刘秀年龄大了,开始为自己的后事着想了。他也想把自己安葬在邙山的山顶上,可一想到儿子的犟筋头,刘秀是塌了气。不过,刘秀不愧为皇帝,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天,刘秀把儿子叫到床头说,我快不行了。我死之后,你可一定要把我埋在最低的地方。

刘秀之所以这样对儿子说,就是在他看来,这个和他对着干的犟儿子定会反其道而行之,一定会把他埋在邙山顶的。可让刘秀没想到的是,他死后,儿子良心发现——我一辈子没听老爹的话,老爹死了,我就听一回吧!就把刘秀埋在了地势低洼的黄河滩。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2)

传说不仅是美好的故事,而且也反映了后人对刘秀为何要把自己葬在黄河边的不解。其实,后人的不解,正是刘秀高明之所在。而他的高明来自于他对社会残酷性的认知。

吕后的教训

吕雉作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特别是刘邦死后,强势的吕后整个把持了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虽然这一个强势女人死后宫廷发生了政变,吕氏族人遭到了诛杀,但她作为刘邦的皇后是没人敢找她算帐的,风风光光厚葬那是自然的事。可就是这厚葬,让她死了二百多年后还要遭受身体的侮辱。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各路势力打得是不亦乐乎。要打仗,就得有人,有人就得吃喝花钱。可那时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哪来那么多钱!各路势力便打起了死人的主意——刨坟掘墓。哪些墓里的金钱财宝最多,自然是皇帝的陵墓!史书的记载是,“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也就是说,公元26年的十二月,赤眉军焚烧了西京长安的宫室,挖掘帝王的园陵,在关中大肆抢劫掠夺。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3)

具体是如何“发掘园陵”的呢?史书记载的细节更让人触目惊心——赤眉军“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也就是说,赤眉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仅挖开了刘邦的陵墓盗取钱财,而且看到身穿金缕玉衣的吕后,在死后二百多年还栩栩如生,便动了邪念,不仅抢财,而且还奸尸。

当然,被奸尸的不止吕后一人,从“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的记载来看,肯定会有不少汉朝的嫔妃,由于埋葬时都像吕后一样身处“玉匣”之中,身体并没有腐烂,都受到了侮辱。

刘秀作为刘邦的后裔,他与这些女人虽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女人也都是他的长辈,他的心不可能不为之疼痛,他不可能不反思厚葬给自己身后带来的危害。

也许正是吕后的不幸遭遇不仅使刘秀早早就萌生了自己死后要薄葬的念头,而且还使他不得不思考如何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掘的问题。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4)

文帝的启示

在天下大乱之际,并不是所有的汉陵都遭到了盗掘,汉文帝的霸陵就得以幸免。

说实在话,对于赤眉军盗掘先祖的陵园刘秀还是十分在意的,闻此噩耗不说以头抢地吧,至少也是曾经咬牙切齿过的。

在打败赤眉军后,刘秀立马派人检查所有帝陵的损坏情况,并着手进行修复。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汉文帝的霸陵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是“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

为什么霸陵能得以保全?刘秀作为曾经在长安高等学府读过书的文化人,自然对汉初的那段历史比较了解,他明白霸陵得以保全的原因就在于汉文帝的薄葬。

汉文帝在临终时特别下诏,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翻译成当代的白话文就是,汉文帝临终在交待自己的后事时说,我死后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如果非要有陪葬的话,那就用陶器来代替吧!并且陵寝上面不要堆土立坟,地宫里边也不要进行豪华的装饰,一切都按照能省则省的原则来办理。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5)

对于汉文帝的薄葬,不仅刘秀知道,那些到处寻找财宝的赤眉军也知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开霸陵,所得的东西却九牛一毛,都是些破破烂烂的陶器,这样的傻事正在行军打仗的赤眉军才不干呢!于是乎,霸陵由于汉文帝的薄葬才免遭灭顶之灾。

刘秀当上皇帝后曾多次到长安去祭拜西汉时期的帝陵,每次祭拜,他肯定都会想到这些陵园遭到的破坏,都会思考自己百年后该如何来安葬,该如何来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掘。其中,要向文帝学习那是他肯定想到的。

智慧的选择

刘秀是这样想的,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也是这样做的。《后汉书·光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

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当时负责给刘秀建造陵园的负责人名叫窦融,陵园要建多大、准备花多少钱,他心中没有底,就去请示刘秀。刘秀对他说,古代帝王安葬时,都用陶俑瓦器、木车草马,让后世人不知道墓室埋葬的地点,从而免遭后世不法之徒的破坏。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6)

对于这一点,太宗皇帝(也就是汉文帝)领会到了其中的真谛,要求自己死后按照古制来办理,而汉景帝能遵循孝道,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因此上,在天下大乱时唯独霸陵能完好无损,享受着薄葬带来的好处,这种聪明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的墓地面积不要超过二三顷,不要堆土为山,堆起的封土斜坡只要不存雨水就行了。

史书中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刘秀到底要将自己百年后埋在何处,但从这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深深地感觉到,刘秀对自己身后陵墓被盗的担忧。在他看来所谓风水宝地不在于面积有多大、位不位于高山之上,而在于能不能防住盗墓贼。这样一来,不被人看好的黄河滩,就由于她具有天然的防盗墓功能,成为刘秀的首选之地。

也许刘秀害怕自己的儿子不能像景帝一样来落实自己的想法,在临终前又下遗诏来再次申明自己的愿望:“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我生前没有为老百姓做过什么有益的事,死后也就不要再破费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了,全照着孝文皇帝安葬时的规制,一切都务必从简,切记!切记!

当然,刘秀说“朕无益百姓”,只是他的谦虚之辞,单单不大修陵园这一点就不知节省了多少民力!而他要求薄葬则是发自肺腑,他的儿子也不是传说中的犟筋头,他老老实实实现了父亲的遗愿,把刘秀安葬在黄河边上。

光武帝刘秀曾在哪(光武帝刘秀为何葬于黄河边)(7)

那么,刘秀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起没起到防盗墓的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黄河滩的天然防盗墓功能。黄河滩地下水浅,下挖三四尺既见水;加之盗洞极易被黄河流沙掩埋,难以挖深,弄不好连盗墓贼也要被流沙活埋做了刘秀的殉葬者,所以,千百年来虽曾有无数的盗墓贼觊觎过刘秀的陵园,但没有一次得手。

再来看看薄葬带来的好处。盗墓者之所以要光顾刘秀的陵园,是因为大家虽都知道刘秀是薄葬,但不相信陵墓里连一点好东西也没有,侥幸地想从刘秀的坟墓里得到些金银珠宝来。

但这些盗墓者面对黄河滩的天然防盗墓功能,那仅有的一点幻想也被这天然的困难给浇灭了——搭上几条性命也未必能从这薄葬的墓里得到多少东西,还是知难而退,就此罢手吧!这才确保了刘秀千百年来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下免受打扰。

刘秀把自己葬在黄河边上,不仅说明他是一代圣君,更说明他是一位智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