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科技发展,可能是存在一个上限的 这个上限有可能无法被打破,也有可能,是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虽然很难)来打破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类的科技会发展到极限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类的科技会发展到极限吗(人类的科技水平会无限发展吗)

人类的科技会发展到极限吗

人类的科技发展,可能是存在一个上限的。 这个上限有可能无法被打破,也有可能,是可以通过某些手段(虽然很难)来打破的。

一、形成上限的几种可能

1、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比较低效的,这导致人类的技术传承可能出现一个上限。大家会向一下自己学习的过程,那是非常枯燥、无趣、艰难而且容易错误的。如果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所能学习的极限。

人类的学习能力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弥补,因为人类的记忆是会遗忘的,而且人类不是机器,不可能长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已经会出现明显的厌学情况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人类不得不让小孩坚持学习三十年才能达到如今大学生的这种知识水平,而博士生则可能要不懈学习到生命终止前。人类真的能在那么长的时间内重复学习这种枯燥、无趣、艰难的行为吗?即便是有个别人能达到,这样的人数量也会较少,难以支撑科技的继续进步。

2、人类的寿命

人类的寿命对于科技的传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人类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寿命被限制在较低水平,那么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将无法继续进步。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终其一生都难以突破原本的技术水平;还有另外一方面原因是,一些需要长时间进行(比如需要几千年、上万年)的项目很难被有效开展。

我时常想,假如星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但这个生命每一次呼吸都需要几万年时间,它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数万、数十万年。且不说我这假设是否合理,就说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生命,人类真的能够观察它,并与它沟通吗?我看很难,因为人类受制于自己的寿命,根本无法在高时间尺度的状态下去观察。

3、认知障碍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都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的。我们能看见距离,能看见颜色,能听到声音,能触摸,能吹风。

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是有区别的,简单的说,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事务,认知起来就比较快,而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务,认知起来就更困难。

为什么普通人很难理解相对论?为什么人们不相信光速上限?为什么量子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天书?因为这些东西我们不但不能直接感知到,甚至与我们的感知是矛盾的。

虽然我们有数学工具,但是“翻译”是会带来损失的,正如一个外国人,即便是在家自学了汉语,恐怕也很难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经过翻译之后即便是人类能够理解某些东西,但是损失依然存在。

举一个例子,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会使用石器,但是一般不会磨制石器。对于他们来说,石器的威力来自坚硬度、重量。这时候你告诉他,其实锋利度也很有用。哪怕他非常聪明,他的大脑通过某种翻译之后能够理解锋利的石器带来的意义,但是由于很难得到天生就锋利的工具,他没有相应的阅历、经验,他所存在的世界也缺少这种环境。他将很难去理解一个到处都是锋利工具的世界是怎么样子的。他通过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些正确的结论,但是这种结论也只能限定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如果只能限定在这种必须通过翻译之后的间接性研究,他永远不可能写出《小李飞刀》这样的武侠小说来。

我们人类拥有牛顿,我牛顿虽然伟大,但是我相信他是可以被取代的,即便是没有了牛顿,也应该会有其他人来揭示理学的奥秘,因为力学这东西距离我们的感知并不遥远,我们是能够较为容易的去理解力学的。

相比之下,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人的出现就更加困难一些,因为牛顿的力学还算人类能够简单理解的范畴,但纯粹由数学构成的世界,人类是无法直接理解的。我们为了解释相对论,喜欢举例子说什么空间褶皱,其实就是把问题简化了,简化成人类能够理解的方式,把三维空间简化成一个二维的桌布,重物压上去,桌布出现了褶皱。但是这种简化是要损失信息的,所以即便是进行了这种简化处理,人们也很难真的理解相对论的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因为存在这种认知障碍,可以想象的是,就像那个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无论多么聪明也不可能写出小李飞刀来一般,人类对于完全抽象的知识的认知能力,推导能力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这个世界上也许存在着某种生物,他们天生就有某种感觉能力,能够直接感觉到一些人类要通过复杂计算才能获取的东西,那么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就是人类望尘莫及的了。

二、破解科技枷锁的办法

1、发展脑科学,寻找更高的智力,以及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更高的智力大家都能理解,无非是更好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模拟能力、专注力等。但是仅凭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寻求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比如直接将知识传送到大脑内的方法。

2、寻求长寿的方法。这里的长寿与传统的长寿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健康,包括心智强化的长寿。要求在长寿过程中保持人体的健康,疾病缠身式的长寿并不太能给提高科技上限以太多的帮助;另外一方面,这里的长寿恐怕不仅仅是多活几十年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上千年,甚至万年的视角才能解决。

如果人类寿命有上万年,甚至长生不死永远保持健康。那么其实很多天大的难题就已经被解决了,比如星级旅行。

3、减缓时间效应。有时候,除了长寿之外,让时间变得更长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不是指的时空穿梭,我的意思是,通过提高效率,让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就好像时间变多了一般。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让很多事情的效率都大大的得到提高。一个人只需要花几小时时间去玩一个电子游戏,可能就能获取某些人需要华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某种体验,这也是让时间更有效的例子。

4、更科学的语言。我们人类的语言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哪种语言,最初都只是人类为了描述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所以这种语言与我们的感知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我们的感知在面对认知障碍方面很是无力,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我们能使用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能直指科学本质,那么我们人类不但在进行科学交流时更加简洁高效了,还能让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被锻炼,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训练我们的大脑去接受科学位面的熏陶,结果就是我们在理解某些原本很难理解的科学知识时,会减少“翻译”损失,会更加简单和高效。

5、科学研究多样化。既然我们人类有认知障碍,那么一个解决办法自然是,想办法让更多种类的生物一起来进行科学研究。比如我们人类无法直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只能借助仪器的翻译才能知道超声波。那么假如有一只蝙蝠进化成了智慧生物,它要进行科学研究会是怎样的呢?

当然,让蝙蝠进化成智慧生物是很难的,但其实我们人类内部都并没有充分的实现科学研究多样化。我们人类因为自身的各种问题,导致科学研究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而绝大多数人都与科学研究无缘。也许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是有天赋的,也许某些人在条件成熟时可能会“灵机一动”实现某种天才跳跃,但由于他们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所以人类丧失了这种机遇。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多样化,不是预设了某种套路的多样化。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我们总说女性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事实上女性得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这其中除了各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研究机制,其实都是以男性的视角去建立并维持的,我们有很多条条框框,有很多自以为脑不可破的规矩,有很多“被实践证明了的”方式方法,但这些东西最初本是与女性无关的。请不要说那些东西都是被科学证明了有效的东西,我们现在说的是多样化,不是有效性。你不能要求一只蝙蝠按照人类的方式来做实验,同样的,既然女性与男性在很多方面的认知是不同的,无论她们的认知是不是错误、低效、无能的,如果我们还想让科学研究往多样性方向发展的话,我们都应该鼓励不同的人去建立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式。如果有一天科学的上限被锁死了,我们需要的绝不是那种一板一眼按照手册做实验的科学家,而是一些看上去不知所谓总是做一些别人不会去做的事情的科学家。

6、伦理问题。无论是发展脑科学,还是长寿,除了科学的进步之外,人类的伦理思想也需要进步和改造。

哪怕是科学的语言,与人类的伦理意识关系也特别大。现在人类的语言,与其历史、民族、国家主权等是密不可分的,现在人类争论哪种语言好,甚至想搞出世界语言时,其实都是带有偏向性的,这种偏向性与人性有关,与科学是无关的。所以,不要说怎么才能研发出这种科学语言了,就算真的有这样的语言出现,人们恐怕也是不会去学习和使用的。

而科学的多样化发展背后其实也是有伦理问题的。科学也许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界是有国界的,不但是有国界的,还是有各种利益,充斥着人类的各种争端的。比如知乎上就存在一些“科学神教徒”,他们整天以攻击民科为乐,却并不愿意好好的进行科普工作,在他们看来,他们掌握了真理,别人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拜服于他。他们攻击民科表面上是在维护科学,其实是为了彰显其身份,因为如果真的是为了科学,完全可以用更加平和的语气去科普各种知识,而不是总是保持那种攻击姿势企图居高临下的指责别人。这种“科学神教徒”显然是科学研究多样化发展的障碍,显然,如果要让一个在他们眼中一无是处的人去搞科学研究,他们是不会接受的,不但不会接受,他们还会制造各种障碍去攻击这样的人。你能想象“科学神教徒”会接受一个连烧杯都不会拿的“蝙蝠”去搞科学研究吗?或者会接受一个凭借自己感觉来搞研究的女性吗?科学也许是无穷的,人类所认知的部分是及其微小的,面对无穷的科学,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总以为自己认知的那一点点微末的部分就包含了什么真理。别人愿意去做尝试,无论这尝试是多么幼稚可笑的,我们都应该去鼓励、帮助和支持,而不是攻击、嘲笑和阻碍,毕竟别人还没有强迫你认同他才是真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