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读书第43期(第二十五期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1)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这本书,视角宏大却又精准聚焦,宏大在于作者将整个世界的“民主和专制”的起源都做了代表性的总结和分析,聚焦在于其最为主要的观点就在于探索土地贵族(地主)及农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社会发展与革命的关系。

对于这本书的主线,作者在开头便做了叙述: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进行中,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饰演的种种角色,揭示农村阶级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而影响议会民主的诞生,法西斯主义右翼专政的出现和共产主义的问世。

也就是说,作者将世界“民主和专制”的历程,归结为三条道路: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法西斯军国主义;三是共产主义。而作者认为这一切,于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有着莫大的关系,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着国家会走上哪一条道路。

全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虽然整本书叙述十分宏大,但作者均紧紧围绕以上论述主线,没有多余的其他论点,结构十分清晰。

第一部分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起源”,通过英国、法国、美国的三条道路,作为代表性进行陈述。作者认为英国是从暴力革命到渐进主义,最终是一种较为温和的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的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没有根本的政治对立,并且由于英国没有一个阶级占有绝对的优势,使得相互之间很容易妥协,能够以温和的姿态达成一致,没有严重的农民问题,没有明显的群体界限;法国大革命的激烈来源于占有地位的贵族,并未谋求独立的政治诉求,而是依附于国王,成为其附庸,与国王一起来剥削农民,以致激其农民更大的怨言和反抗,农业的商品化逐渐趋于停滞,贵族官衔商品化只是为了满足私人牟利;美国的内战最终促成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完全建立,美国内战的冲突来源于北方工业化要求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不符?作者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至少不是全部,而关键就在于北方和南方工农业经济的差别,造就了“思想观念上”可怕的区别,相互之间均具有恐惧和不信任感,而西部靠拢北方的联盟,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也就是说这场内战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亚洲迈向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一是中国道路,帝国主义的衰亡和共产主义的兴起是两个显著的阶段,帝国主义制度之下,农村的土地贵族唯有通过王室官僚体系来获得财产,使得贵族对下层农村社会的忽视,农村的贵族及官僚唯一的目的便是通过血缘关系建立权势,来谋求家族的兴旺。如此一来,帝国制度的中国农村社会商品化彻底失败,一旦中央政权不稳定,军阀、商人集团、地主便会共生形成割据,国民党政府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必然会导致失败,也失去了农民阶级的支持。最终,共产主义的兴起,为中国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正是处理好了农民阶级的问题;二是日本,日本选择的法西斯主义道路,在1600年左右的德川幕府制度的建立,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此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种德川幕府制度的影响一直存在。日本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将农民作为资本主义的积累来源,而粮食产量的提升,缓和了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日本呈现工业化、农业经济商品化共生的情况,使得未发生较大规模的农民革命,但矛盾只不过被转移和掩盖起来。最后,由于经济危机,平民政府破产,让深根在内容的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既要现代化又不愿改变社会结构,最终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三是印度和平的演变方式,作者反对仅从种姓制度来分析印度发展障碍,而是深入印度的农村社会去探究,印度王权权威渐微、分散的社会构成、语言障碍、农业生产的落后、宗教信仰的差异等等,印度发展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以上的一系列因素导致印度的市场经济未能深入农村。

第三部分是“理论概括:通向现代社会的三条道路”,这是这本书与其他社会角度分析最大的不同,作者不仅仅在探究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而是力求要找到本质原因并上升为范式规律。作者在结尾对三条道路继续做了分析,认为农民的动力是引发革命的关键,个人的苦难一旦成为公共苦难,革命便会爆发,这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及更具体的原因。作者认为今天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存在这样的动力,尤其是“意识形态”是否还存在“革命和反动”,这是任何一条道路上的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作者指出,现代化难免会早就压迫和,关键在于如何改进和去除。

作者简介: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191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1913 年出生于华盛顿。大学时代,曾就读于威廉学院和耶鲁大学。毕业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在哈佛的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摩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多产作家,他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 )、《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1966 )、《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 (1972) 和《非正义》(1978 )等著作。其中,《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美文化思想界,作者因此而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1968 )和麦基弗奖( 1969 )。尽管该书出版已有 30 多年,但仍畅销不衰,并获得西方学术经典的炫目位置。(作者简介来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