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上,蓝天白云触手可及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气候和风貌,在游客眼中是惊艳的美景,对于长期驻扎在这里的教育援藏工作者来说,每一天都是“极限挑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让我们欢聚在雪域高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让我们欢聚在雪域高原(绽放在雪域高原上的希望之花)

让我们欢聚在雪域高原

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上,蓝天白云触手可及。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气候和风貌,在游客眼中是惊艳的美景,对于长期驻扎在这里的教育援藏工作者来说,每一天都是“极限挑战”。

近年来,安徽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为重点,已选派“组团式”援藏教师4批155人次,以及“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援藏教师2批51人次,远赴西藏山南等地,帮助西藏基础教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努力让充满希望的格桑花绽放在雪域高原。

他们,把援藏期限一延再延

从一年到三年,从三年到五年,淮北市第七中学教师刘先美的援藏时间已经一延再延。2017年,她刚踏上山南的土地时,每一天都头疼得“想撞墙”,喝开水都呕吐,更不用提离家思亲的孤独。

在受援学校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刘先美承担着两个班的汉语文教学,还兼任学校教研室副主任、汉语文教研组长。受援学校汉语文学科没有合适的校本作业,刘先美就带着援藏汉语文教师一同编写。为了一道合适的作业题,她经常熬到深夜,眼睛里的血块要好几天才能褪去。两年下来,编了厚厚的两本校本作业,除了供受援学校使用外,山南市教体局还把它推荐给山南一高、三高和完全中学使用。

为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民族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刘先美倡议并着手创建了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第一个朗诵社——“‘习’时如金”朗诵社、第一个文学社——“山之鹰”文学社。这些学生社团先后参与校级、市级活动十余次,并获得了各类荣誉。

2020年高考,刘先美所带的理科实验班的汉语文高考平均成绩112.97分,为全年级第一。她接手的两个原本考试垫底的高三班级,一年后,汉语文成绩均进入高三20个班级的前三名。邀请本地教师和学生到宿舍做客、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手把手向本地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如今,刘先美已是山南二高的“名人”,是学生们口中的“刘妈妈”。

2021年8月,刘先美再次主动申请,踏上援藏支教的征程,开启了第五年的教育援藏生涯。你问她为什么来了又来?也许是因为学生们微信上发来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在她生病时送上的糖果和格桑花,也许只是为了那一声声“刘妈妈”……

从江南乡野,到西北大漠,再到雪域高原,池州市第二中学教师杨斌被同事们戏称为支教“专业户”。援藏之路,比前两次更加艰辛。在援藏期满即将离开之际,学生们跟杨斌聊天时依依不舍:“老师难道不能留下来带到我们高三毕业吗?中途换老师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而且我们舍不得您!”学生们的话语,激起了杨斌心头的一阵波澜。为了不留遗憾,他决定回去向原单位领导争取留任。就这样,他为了学生的一句话,又参加了安徽省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队,为期三年。

“对镜何悲鬓满霜,莘莘学子最牵肠。初心笃定育桃李,矢志不渝培栋梁。”六安市张店中学教师张明全同样在支教期满后“来了又来”。2021年,也是他踏上山南援藏支教的第五年。五年援藏,四届毕业班,张明全承担着山南二高每周24节课的毕业班教学任务。每天顶着高反超负荷运转,早已青丝变白发,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全爷”。有个叫曲桑的学生原本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在张明全的教育和感化下,顺利被西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毕业后的每个教师节,曲桑和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会给“全爷”发来祝福和慰问。2018年,时任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赴山南考查,亲切地握着张明全的手说:“我看到了你们和藏族同胞一样的肤色,同样的情怀,是你们用生命高高托起了二高优异的成绩。”

他们,为藏族学生带来“外面的世界”

“80后”援藏数学教师葛广旭刚走进山南二高的课堂时,一条大大的“鸿沟”横在他面前:这里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生们对这位新老师也有些排斥。葛广旭决定先争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感化他们,继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葛广旭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尽情释放自我。课余时间,他找孩子们聊天,谈人生、谈理想,跟他们分享内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他们义务辅导功课。为了便于交流,他还找了一个藏语“小老师”,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并在课堂中使用。很快,葛广旭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需要关心、关爱和理解,也需要更广阔的世界。”葛广旭说。

“通过接触,我发现这些藏族的孩子们特别淳朴可爱,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同样在山南二高支教的生物教师赵银路几年下来,早已和藏族学生们“打成一片”。

有一次,赵银路上课时由于缺氧,突然一阵头晕,险些摔倒。同学们担心极了:“赵老师,您休息会吧!我们自己看书!”连平时最“不听话”的阿觉同学都赶紧给他搬来凳子休息。被同学们搀扶着回到办公室后,又有学生送来牛奶、酥油茶等,帮赵银路缓解高原反应。“只要我们多一些诚心投入与真情呵护,这里的孩子们就能报以十倍、百倍的学习热情和坦诚相待。”赵银路说。

受援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县城,个别学生甚至来自千里之外的阿里地区,一学期才回家一次。赵银路意识到,只有和学生友好相处,才能有效开展教学。为此,他常常组织不回家的学生一起过周末,跟学生们一块儿看《新闻联播》,带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了解“外面的世界”。

援藏支教期间,亳州市第一中学教师姚辉结对帮扶了一名高三学生——扎西顿珠。19岁的扎西父母离异,家距离学校有五六百千米,平时吃住都在学校。每到周末,姚辉都会邀请他到自己宿舍,为他做饭、补课,帮他购买生活用品,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长期的相处中,姚辉被男孩的善良和单纯感动,“他们与内地少年没什么区别,只是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我常鼓励他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去内地看看,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安徽“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的教师们,教学之余都自觉担当起了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藏族孩子心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来自蚌埠市第三中学的援藏教师张强,通过多方努力、牵线搭桥,为山南的学生们募集了大量的物资。如上海机电学院的教师向山南地区5所学校捐赠《新华字典》等工具书近1000本、教辅资料200余本;蚌埠三中的毕业生们还为山南二高捐赠了《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读者》《国家地理》等优质报刊读物,为当地学生送来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帮助其丰富知识储备和拓宽视野。这里的孩子们,离“外面的世界”更近了。

他们,唱起雪域高原上的“一出好戏”

平原上步履轻快的一大步,在高原上要喘着粗气走上好几步。“一天的步数至少是一万,有时候忙一点,两万步也是很正常的。”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笑着说。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身形,两鬓斑白的李敏已和来时判若两人。2019年7月,巢湖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李敏服从组织安排,跟随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远赴西藏山南,担任新一批 “组团式” 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队长。从大湖之滨到雅砻河谷,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教育情怀。

没有多余的时间适应环境,面对受援学校教育的薄弱和落后,必须尽快投入工作。两年下来,李敏大胆创新,在山南二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带领援藏教师组队开设“学习加油站”,利用周末时间义务为藏族孩子答疑解惑、补差补缺;疫情期间率先在山南地区开设“空中课堂”,让藏区孩子与内地学生同步学习;积极争取安徽援藏资金5000万元,筹划与科大讯飞联合打造全区一流的智慧校园;协调安徽援藏医疗队为藏族学生进行义诊,捐赠价值60万元的眼镜;邀请安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定期走进高原课堂,组织山南当地各单位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校园给学生讲课,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等,多渠道为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2021年7月23日,因工作成绩突出,李敏作为全国优秀援藏干部人才代表在拉萨受到的亲切接见。

2019年9月,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发生了壮观的一幕:近3000名藏汉师生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爱国主义主题展演活动,他们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以饱满的热情为祖国母亲送上生日祝福。安徽教育援藏工作队特别注重汉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设。李敏充分发挥安徽援藏人才优势,积极组建、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如黄梅戏社团、锅庄舞社团、美术书法剪纸社团、太极拳社团等。其中,他带领潜山教师金慧琳等人创意组建的西藏自治区首个藏汉双语黄梅戏学生社团,更成为了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被新华社等媒体争相报道。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精致的妆容,传统的藏装,加上戏曲的内核,让黄梅戏在高原演绎出了新的味道。据金慧琳介绍,在创建藏汉双语黄梅戏社团的过程中,她克服语言不通,以黄梅戏代表性曲目《女驸马》等为蓝本,以藏式歌舞为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融合,形成“皖藏文化交流交融”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成果。“学生们因为胆怯而不敢发声,也记不住歌词,我就走到他们中间,鼓励他们,结合藏族孩子的发声特点,用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教唱方法,一字一句引导他们进行训练。”金慧琳说。

来自天长市新街中学的教师冶伟芳也是援藏工作队中的音乐教师,如今在山南市完全中学从事音乐课教学。她发现这里的学生们不喜欢说普通话,于是她有了一个念头,想通过唱歌和朗诵来提升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以汉语文书上的《木兰辞》为例,冶伟芳先指导学生们如何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再套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将其换上《木兰辞》的内容进行演唱,效果颇佳。还有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将进酒》等等,冶伟芳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找合适的曲调来带领学生演唱和朗诵古诗词。渐渐地,她发现学生们喜欢上了吟诵古诗词,还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高原上,每天都欢歌笑语,唱着一出又一出的“好戏”。

他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安徽援藏工作队有“三问”:援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在进藏的第三天,就围绕着“三问”,确定了每位援藏人的目标任务,找准工作切入点,快速融入到援藏工作中去。

援藏有期限,受援学生也转眼毕业,但教育事业深远而绵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援藏工作的核心要务。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从强化教师管理入手,狠抓援藏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结对子、带徒弟、送教下乡、空中课堂、高考加油站、学生成绩建档立卡、每周周考分析等形式强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来自马鞍山的朱代玉现为山南市完全中学的思政课教师。这是一所2019年9月才正式开学的新校,“学校多是年轻教师,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也相对不足。包括我在内,全校仅有三个政治教师,需要执教高一14个班级的政治课。”面对当时的情况,朱代玉感到“压力山大”。

作为唯一一位有多届毕业班教学经验的政治教师,朱代玉意识到,必须带领本地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与本地年轻教师探讨好的教学模式,带领他们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做好集体备课工作,组织学科组成员积极互相听课、评课等等。

朱代玉还带领学科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在“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竞赛”中,朱代玉和他的结对教师索朗次仁一起参加了比赛。比赛中,朱代玉认真帮助索朗次仁打磨赛课,一点点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终,索朗次仁在比赛中获得了山南市三等奖的好成绩。朱代玉也被推送到西藏自治区参加赛课决赛,并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一等奖。朱代玉因为在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成绩突出,被山南市教育局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来援藏是‘输血’,但光靠‘输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教学理念上相互融合,甚至相互‘碰撞’,取长补短,变‘输血’为‘造血’,为山南教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是援藏教师、山南二高副校长朱超在受援学校教职工大会上反复强调的话。朱超认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视野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受援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援藏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为了示范引领本地教师专业化成长,朱超组织援藏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上4节示范课,开展2次讲座,听30节本地教师的课并进行交流评课。他确立了受援学校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制度,分别由援藏教师和本地教师担任,要求教研室制订出详尽有效的教研活动、备课活动方案,确保教研活动、备课活动常规化开展,落实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的“一加一结对”“青蓝工程”等制度,并积极争取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支持,实现安徽名校与受援学校的联校共建。两年多来,本地教师无论是在课题申报、教学论文撰写等方面,还是在市、自治区级课堂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如今,受援学校的教师们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型向创新型、学者型、研究型的专业化教师方向转变。

后记:

神秘的雪域高原,严酷苛刻却也充满魅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援藏人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他们中有人有严重的高原反应,有人来不及消化亲人离世的悲痛便要出发,有人无奈带着年幼的孩子上了高原,有人辗转难眠担忧家中年迈重病的父母,有人新婚第三天就踏上征程……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小家,但是为着共同的目标——教育援藏,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爱。

眼下,安徽“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共20人、“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援藏教师共26人驻扎在西藏山南地区,对口帮扶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山南市完全中学等学校。以山南二高为例,在“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和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和2021年高考成绩均显著提升,创建校以来最好成绩,学校更是连续两年被授予“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坐落于山南市乃东区贡布日山脚下的美丽校园,见证着一批批教育“穿行者”的前赴后继,也见证着高原地区孩子们的希望。

来源: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教育文汇》、安徽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