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题材的酷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电影业一贯的特征。当大笔金钱打造的特效与惨烈的伤亡场景糅合在一起时,自然而然就产生诸如《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经典战争影片。只是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是“硬派战争电影”巅峰之作的还是《黑鹰坠落》。与它相比,《拯救大兵瑞恩》显得过于美化……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1)

真实的坠落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的含义绝不仅仅是指2002年拍摄的电影,在绝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它指的是1993年美国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的失败。这场军事行动的执行者是美国派遣到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特种部队,目的是要抓捕袭击联合国部队与美军的当地民兵武装头领。战斗的结果是冒险轻进的美军由于情报与指挥失误,陷入了当地武装的疯狂围攻之中。两架黑鹰直升机先后被民兵的RPG火箭击落,为了救回伤员,美军特种部队的抓捕行动被迫变成了拯救行动。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2)

在经过了超过14个小时的激战后,美军特种部队终于在联合国部队的帮助下杀出重围。战斗结果是美军死亡19人,而索马里民兵的死伤超过1 000人。在自以为无敌天下的美军心目中,这已经是越战后所遭受的最大伤亡。时任总统克林顿也被迫宣布中止了在索马里的干涉活动,单方面宣布撤军。也正是这样的一次失利,使得美军认清了直升机+陆军联合推进的模式并不适合复杂的城市作战,更加注意城市巷战前的火力准备,从而为后来的海湾战争、南斯拉夫战争积累了经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3)

写实主义的典范

大凡美国人的战争电影,总是充斥着火爆至极的场面,但那种过于美化的场景在最初的新鲜之后,能够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会日渐稀薄。某种程度上,《黑鹰坠落》摆脱了这种俗套。在这部电影里,你看不到描写美国内战的《葛地斯堡》那种大兵团对垒的人山人海,也看不到二战题材诸如《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里那些火炮轰鸣、坦克冲锋、步兵如潮的场面。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4)

按照史料显示,整个战斗美军投入的人数约为300人,而在影片中出现的部队更少。导演将许多参战士兵的经历浓缩到某一些演员身上,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可以归入“小场面”的范畴——在整部影片里,从来没有出现超过20人以上的战斗镜头。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5)

然而这恰恰是现代局部战争的真实写照。拍摄过《银翼杀手》、《角斗士》的雷利·斯科特可谓是绞尽脑汁地在有限的场面中表现残酷与血腥,战斗规模的细微并不代表剧情的乏善可陈。其实在144分钟的电影里,战斗场景大概占去了100分钟,而这100分钟的战斗又是表现14个小时的真实历程,如何能避免冷场和重复?答案是剪辑。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6)

可以说,这是一部群像式的电影,没有独一无二的主人公。游骑兵队长埃弗斯曼、三角洲反恐部队胡特、悍马车队士官长史崔可、黑鹰直升机驾驶员杜兰特……就是这几个出场较多的角色也算不上真正的主角。导演也非常明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支撑起一条足够丰满的主线。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7)

于是,最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战斗情节,其实是由参加战斗的美军的各个小团体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遭遇所重叠而成,从而在各个层面上丰富了影片的张力。当然,这样繁杂的叙事模式,对影片的剪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黑鹰坠落》也正因此赢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大奖。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8)

必须申明的是,这部电影虽然在剪辑和结构上有创新之处,但它依然是一部宣扬美国式价值观的战争影片。斯科特在尽力还原战争的残酷和细节时,依然有意或无意地标榜着美国主义。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当影片快要结束,绝大部分部队都安全之时,美军的直升机依然盘旋在摩加迪沙的上空,通过高音喇叭反复呼叫着被俘的黑鹰驾驶员的名字:杜兰特,我们一定要找到你!

黑鹰坠落里葛顿用的是什么枪(写实主义的典范)(9)

可是,这样的美国价值观并非影片的价值所在。我所碰到的每一个中国的观众,他们几乎全部忘掉了这句台词,而是津津乐道于电影中美制武器与苏制武器的区别、索马里民兵与美军的单兵素质、美军游骑兵与三角洲反恐怖部队在制服和战术上的异同……就像有美国影评人尖锐地指出,《黑鹰坠落》印在宣传海报上的那句出自三角洲反恐部队指挥官盖瑞森的名言:我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其实并不恰当。真正恰如其分的宣传语应该是电影中那句直接来源于真实战场录音的话:We have got a Black Hawk Down!(我们刚刚坠落了一架黑鹰直升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