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奋进“十四五”,金融助发展。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王宁省长在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关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工作要求,福建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福建证监局携手《新福建》App、福建日报官微,联合推出“学好用好金融助推高质量发展超越宣传活动之金融高管谈用金融”,推动形成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让金融更好地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今日,刊发福建农信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署名文章《聚焦乡村振兴新形势 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

新常态下农村金融 金融高管谈用金融(1)

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省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更好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省长王宁指出,要在金融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创新实践,努力探索一批有特色、可操作、易推广的普惠金融“福建模式”。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必须富,而农民富不富,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福建农信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支农支小的主责主业,已成为全省网点最多、人员最多、遍布城乡最广的金融机构,持续打造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字招牌”。

“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作为一名农村金融经营管理者,下面我紧扣“三新”形势和挑战,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介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想法和案例,供大家参考。

聚焦乡村振兴

变“资源洼地”为“富民高地”

乡村兴则国家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而农村存在聚集人才难、集约资源难、创业融资难等现实问题,更需要银行特别是农信机构的精准服务。

支持特色产业是关键。“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沙县小吃外出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沙县农商银行与沙县小吃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先后推出小吃创业融资担保基金贷、小吃加盟贷、装修加盟贷、小吃创业卡2.0线上贷款等“小吃金融”四大信贷产品,向小吃业主累计授信近3万户、31亿元,助推沙县小吃走南闯北。沙县案例不是个案,福建农信在支持涉农产业上始终一马当先,已逐项逐条对照福建省现代农业968工程、特色农业“3212”工程、乡村十大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制定“支农支小白名单”,不仅大幅提高对涉农主体的授信额度,而且贯彻减费让利政策,助力“福”字号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例如茶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委和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产业率先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福建农信推行“一地一品”、“一行一特色”,特别是安溪、武夷山、福鼎、寿宁、漳平等地创新推出“茶好贷”“茶金农”“红袍卡”等产品,支持绿色生态茶园、绿色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和广大茶农,累计授信9.25万户、110亿元,形成“茶兴人兴百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挖掘乡村沉睡资产是核心。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资金、土地、人口等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贫血”。农村有效担保物相对匮乏,农村要素分散、沉睡且无法评估和流转。要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乡村沉睡资产,让农村要素“活”起来,推动农村要素价值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这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福建农信紧跟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推动政策落地、产品创新。例如,永春联社围绕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托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契机,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创新推出首笔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确立了“确权—领证—贷款申请—评估—流转中心平台登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并推广全省农信。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5213笔、7.64亿元,协助土地流转3.71万亩,价值约2.98亿元,自开办以来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聚焦绿色发展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福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山多、林地多,农业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植被生态质量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服务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职责。福建农信熟悉农村、扎根农村、深耕农村,在推进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和优势,也更有责任和义务在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展现更大作为。

让“山海经”成为“致富经”。历经19年改革,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就了绿水青山,富裕了万千林农。林业金融创新是深化林改的重要推手,福建农信长期扎根山林,结合林农实际需求,创新发行了全国第一张“普惠金融·惠林卡”,实现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并配套林业贷款专项贴息,被银保监会、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列入“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做法”,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2.93万户、授信26.08亿元;随着三明林票制改革出台,沙县、清流、永安、将乐等行社积极跟进,推出“金林贷”“福益贷”等产品,可根据林票价值实行免担保、线上化、批量化授信,实现资源资产化、股权林票化、林农股东化。除了林业金融,福建农信还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经营战略、“十四五”规划,深入挖掘福建各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项绿色资源,利用“政策 产品”的模式,推出“福林”“福海”等系列产品,累计已授信43万户、金额超800亿元。

让生态“高颜值”助推经济“高素质”。在扩大传统绿色信贷的基础上,福建农信着眼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把碳金融创新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围绕固碳、减碳、零碳,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唤醒沉睡的“绿色资产”。例如,顺昌县农信联社对“共享农庄生态银行”试点村农户的林地、农田、集体土地等“资产包”进行评估确定价值和“整村授信”,已授信173户、1000余万元;又如,永安农商银行推出碳汇致富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盘活碳资源,促进碳汇市场流动性,解决林业碳汇签发周期长、价值实现难等问题,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聚焦数字经济

变“小平台”为“大服务”

面对“三新”趋势,福建加大力度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农信机构主动拥抱新技术,加快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普惠金融手段和渠道,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农信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之路,用“普惠良方”强健社会经济“血脉”,让经济更具“烟火”气息,让经济更能“星火”燎原,直达乡村最后一米。

畅通新型农金渠道。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渠道已经无法更高效地撬动和整合农村要素,必须用好“金融科技”工具,打通大量农村“非标”资源资产的信息壁垒,建立起全新的估值中枢,实现农村要素“非标转标”。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与福建省纪委、省财政厅独家合作建设“福农e政”银政直联平台,实现了财政性扶贫惠民资金“一键到户、一屏尽览、一卡通取”,目前服务全省315个代发单位,已代发农村低保、城市低保、特困补助等财政性资金73.35万笔,服务发放对象覆盖面超过50%,成为我省首家财政惠民惠农资金服务示范金融机构。今年继续全力推动“福农e政”平台在全省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实现补贴资金“一卡通取”,进一步深化财政部门一卡通、农业部门三资平台的共建合作,推动搭建“福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支农惠企利民政策、资源资产信息、综合金融服务、配套服务机制、农民行为记录、要素登记流转、参与主体协同联建等“七上平台”,有效整合政府政策、农村要素资源、农民金融数据,探索“政府搭台、农信出力、农民唱戏”的普惠金融“福建模式”。

丰富农村场景服务。作为省内扎根基层最深的金融机构,福建农信已经实现了全省营业网点“乡乡通”、普惠金融便民点“村村通”、电子银行服务“户户通”,后续关键在于丰富金融服务场景,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在巩固传统渠道阵地优势上,福建农信大胆探索“多社融合”模式,以基层信用社、普惠金融便民点为载体,整合益农信息社、供销社站、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引入农业科技特派员,带金融服务、农业技术下乡,搭建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服务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让原先单一的普惠金融服务更饱满、更丰富。

在金融场景搭建方面,不断拓展“生态 场景”建设,已围绕客户需要,搭建起农村医疗、智慧停车、智慧校园、乡镇集市等20大场景。例如,依托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福农e购”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夜市等形式开展线上赶圩节,累计订单数近50万单、销售额8241万元。

在线上服务升级上,自主研发移动综合服务平台“掌上银行”,推行客户“一趟不用跑”、客户经理“最多跑一趟”,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体验感。例如,泉州农商银行借助“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渠道,升级纯信用、纯线上、当天受理当天放款的小额标准贷线上化办贷模式,已授信11万户、金额150亿元;又如,依托掌上银行,推行“整村授信”,全省唯一行政岛、最后一个实现“三通”的惠屿村村民不用出岛就能办理贷款,且无一例不良,金融助力传统渔业全面升级,实现从单一的牡蛎养殖发展到多元化海产品养殖的泉港养殖第一村,帮助村民人均收入翻20倍,被评为“金牌信用岛”。

新常态下农村金融 金融高管谈用金融(2)

“金融业不能忘了本,服务实体经济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福建农信将紧跟“三新”指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守支农支小主责主业,当好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贡献农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