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教材全解(邓稼先教与学02)(1)

《邓稼先》课文解析

整体把握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 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 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 “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 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 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 “任人宰割”的。今天,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是对祖国、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 “‘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 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由此说 明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而邓稼先这样的人才也正适应 中国社会的需要,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 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 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时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

之后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中。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素养提升

通过作者的选材,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

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 《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歌曲 《中国男儿》,引导读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留学海外,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杰出科学家拿来对比。这些因素使得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显出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问题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 “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歌曲 《中国男儿》中的 “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 “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 “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比较高明的。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 《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 “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

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 《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解放军报

收集/谢冉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