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籍中的"人相食"一般是指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又遇上了灾年,人们为了生存,只能“人相食”把死去的人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反映的就是近中国代历史上河南的大灾荒,其中就有"人相食"的故事,非常的惨烈。

可见,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同类当食物,"人相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历史典籍中就有许多"人相食"的记载,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王莽篡汉时的农民起义造反时都有这样的记载,一个社会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也就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这个时期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社会动乱往往就在这个时候爆发。

历史上有哪些人不吃猪肉(历史上人相食的那些事)(1)

其次,“人相食”的故事大多在古典小说中见到,写的最多的就要算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故事了,十字坡母夜叉孙二娘的人肉包子就名震江湖。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为了给大哥宋江报仇,李逵活生生的一口酒一块肉的食尽了黄文炳。《水浒传》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清风寨中的燕顺、王英、郑天寿等好汉还差点用宋江的心肝做"醒酒汤"喝了。这些"英雄好汉"似乎不食仇人就不能表达此时的心情,而且一言不合马上就开吃,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历史上有哪些人不吃猪肉(历史上人相食的那些事)(2)

美国有一部电影《天劫余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发生空难以后的人们为了生存,定下协议,死后可以让同伴“相食”自己的尸体,剩余的33人靠“人相食”活下来了16人,当然了,他们是被迫的这样做的,不吃意味着死亡。

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相食”的故事实际上有几个作用,一为了渲染江湖好汉们的豪爽,二是表现一般人没有的"狠劲",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别惹我,我狠起来自己都害怕"。一个人恨一个人就用"恨之入骨"来形容,民间就有"恨不能啖其肉"的说法,可见,吃人肉只是古典小说中夸张的一种说法罢了。

历史上有哪些人不吃猪肉(历史上人相食的那些事)(3)

其次,中国历史上还有"人血能保治百病"这样的迷信传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描写了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买人血馒头。明朝崇祯年间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因为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判袁崇焕"凌迟"罪处死。史书记载,杀袁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叟,崇焕肉悉卖尽。"不明真相看热闹的人们瞬间就食吃尽了袁崇焕的肉,那些食肉的人似乎是在表明一种爱国的态度"食汉奸的肉",因为汉奸太可恨了,这也可以理解。可惜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是千古奇冤,自毁长城。

历史上有哪些人不吃猪肉(历史上人相食的那些事)(4)

除了天灾人祸和小说描写,中国历史典籍中真的有人吃人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在逃亡的路上,有一天实在饿的不行了,于是他的随从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股上的肉救了晋文公。事后,晋文公非常感动,发誓一定报答介子推,这个故事只是说明危难之中的介子推为了救晋文公不得已而为之,而这样的"人相食"并不是天灾人祸。

但历史上有些“人相食”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如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建立宋初期,手下的将官慕容延钊、李处耕领兵讨伐盘踞在江陵的割据小政权,在平津亭大破敌军,擒获了敌军将领张文表,就"脔割而食"。在以后的战斗中,宋军俘获甚众,至李处耕前报功,李处耕检阅俘虏,视有肥壮的人,"割肉作糜分啖左右”,又择少壮数名,黥字面上,纵还郎州,被黥面的人逃入城中,报称宋军好食人肉,顿时全城惊骇,纷纷逃避。显而易见,这样的“人相食”实际上是为了恐吓敌人。

历史上有哪些人不吃猪肉(历史上人相食的那些事)(5)

这样的历史记载应该是真的,根据慕容延钊、李处耕两次“人相食”的经历,估计这两人有“人相食”的嗜好,实际上,这样的"人相食"也是瓦解对方军心涨自己一方士气的手段而已。

不过,这样的方式实在是有点残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