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

釉上新彩荷花闻香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莲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寓意。一朵莲花,又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呢?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2)

荷花杯图样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肩负“宗教使命”的花卉

莲花,属于中国的传统花卉之一,莲花纹也被称为荷花纹。

莲原本指的是荷花的果实,后面人们便不再过度划分这二者的区别,将莲荷混用。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3)

春秋·莲鹤方壶

从早期的文献资料和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莲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并不短,《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后随着早期青铜器不断被发掘,人们发现莲花纹的运用历史已经早在西周就有了端倪。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可谓是莲花纹唯美浪漫的开端。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4)

明·青花荷莲纹碗

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且佛门奉之为“圣花”。

以莲花为题材的装饰纹样,是六朝装饰纹样的代表。《中国陶瓷史》:“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影响了装饰艺术。莲花、莲实、莲瓣纹饰成为陶瓷装饰的主要题材。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5)

北魏·铜莲花手观世音菩萨像 

随着历史的推移与佛教的中国化,莲花题材丧失了宗教意义,而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自东晋、北魏以后,流行用莲花作为装饰。它和佛教的宗教意义结合起来,达到了极盛”;“春秋战国时期用莲花作装饰的实物已有发现”,“汉代武氏祠和沂南石刻,均有侧视的莲花装饰。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6)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

因此,有人认为莲花在六朝时期因佛教的发展而从印度传来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到了隋代,瓷器日趋成熟,在当时的青瓷碗和高足盘上,仍有沿袭南朝风格刻划图案化的莲瓣纹。

唐代由于审美很大程度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缘故,所以莲花纹的风格趋于写实。宋代佛教世俗化,文人风雅盛行,莲纹大量出现,但宗教意味已经淡薄。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7)

影青堆塑莲花直口碗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元代青花瓷器上不乏莲纹,或作主纹或作辅纹,刻绘在瓶、罐、壶等器物胫部或颈肩部,既有一定的模式,又在定式中追求细部变化。

明清各类陶瓷器及琉琉器上,莲纹普遍存在,多以缠枝、串枝形象出现,写实性莲纹和图案性莲纹均为常见。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8)

明·影青釉划花缠枝莲纹碗

明永乐与宣德青花盘上,盛行一把莲纹,后逐渐发展,莲纹与鸳鸯纹的组合纹饰较为盛行。

清代及以后,莲花纹或主或辅,或缠枝或折枝,加之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等装饰工艺的成熟,莲花纹的样式也更为多样化。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9)

莲衣弄影壶承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莲花的“七十二变”

在很多人接触的莲花纹或者荷花纹中,莲花的形态都是非常多变的。

早期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莲花多成为佛教人物脚下的莲花台,这也正是映证了莲花的神圣性质,代表“净土”,象征“纯洁”。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0)

唐·三彩刻荷莲纹三足盘

另外,莲花的“莲”字与“连”和“廉”谐音,使莲花除了本身的文字含义外,更有“连”“廉”的连绵持久、清白廉洁等寓意,莲花纹样的意义更加充实,如“连年如意”、“连年有余”、“一品清廉”、“连生贵子”等。

不仅如此,莲花纹样还被人们赋予驱灾辟邪等吉祥寓意。西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提到:“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1)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莲花的生长离不开水,根据“五行”说中,水可克火,因此建筑和家具上装饰莲花纹样,除了增加其美观性,还被古人赋予了“压火”的防火含义。

缠枝纹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缠枝莲纹可以说是起源于宋代,因为其花枝缠转不断,结构连绵不绝,显得枝繁叶茂。因此寓意吉庆,象征“生生不息”之意。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2)

影青印花莲纹盘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始于春秋,宋代普遍采用的莲花瓣构成的纹样也风靡至今。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春秋战国时期用莲花作装饰的实物已有发现,如河南新郑出土的立鹤方壶,即用莲瓣作为壶盖的装饰。”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3)

梵影紫砂壶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中国陶瓷史》:“宋瓷中莲瓣纹饰最为普遍,多装饰于器物的颈、肩、胫部”,“莲瓣的形式较多,有圆头莲瓣、尖头莲、莲瓣杯及托瓣、单勾线莲瓣和双勾线莲瓣”.

“一般规律是早期莲瓣浑圆肥厚,南宋时莲瓣清瘦秀丽”,“有的隐露在莹润的釉下,有的凸出在器身上,少则一层莲瓣纹,多者达四层,往往在大莲瓣之间夹有小的莲瓣”,“经常在器物的肩部与胫部饰以上下相对的仰覆莲瓣纹”。

多作辅纹,有时也作主纹,元代以后,出现变形莲瓣纹。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4)

辽·白釉刻花莲瓣纹壶

而以一束莲花式出现的纹样则在北宋中期出现。画面常把盛开的莲花、欲放的花苞、落花的莲蓬、翻卷的荷叶用锦带系在一起,多为印花装饰。

《中国陶瓷史》:北宋“中期出现的印花装饰”出现了把莲”,“印花把莲纹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较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系为一把;印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义为一把或一束莲花”。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5)

明·青花把莲纹盘

始见于宋代陕西耀州窑青釉器,受耀州窑影响,河南新安城关窑也有把莲纹装饰。景德镇窑的把莲纹,多见于明代的青花瓷器。

折枝莲纹为独立折枝形状,由一枝独立的茎、花、叶穿插组成。一般以适形的方式装饰在相对较狭小的特殊空间中。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6)

嘉庆款青花折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除此之外,还有“并蒂莲”,象征和合美满的夫妻生活;喜鹊和莲花组成“喜登连科”;灵芝和莲花组成“和合如意”,莲花和海燕组成“海晏河清”,莲花和池鱼组成“连年有余”等等。

而“出水芙蓉”形容诗文不俗,也指清丽秀美的女子,但奇特的是“白莲花”一词竟在千年后的现在,成了讽刺某些故作清高、内心阴暗之人的网络语,也算是文化的矛盾之处了。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7)

木作莲依壶承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莲花纹,是文化的踪迹

中国人种莲、画莲、颂莲、爱莲。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就有流传千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经典之句,使其成了“君子之花”。

它和孩童们嬉戏,作他们头顶遮阳的伞,它留在了文人的书房,化作他们心头的清供,它被雕刻在房梁、轩窗、佛像上,变成了最圣洁的一方净土……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8)

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花口盘

也许莲花的出现是一次宗教文化的渗透,但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它早已不掺杂任何的世俗枷锁,它是自由且纯洁的,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与之结合。

也许是骨子里的天性,我们从远古时期就对植物有深厚的情感。我们在植物上走过了漫漫千年,填饱了肚子,丰满了精神,既能金戈铁马,也能花前月下,这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中式浪漫。

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纹出淤泥而不染)(19)

斗彩缠枝莲纹杯 摄影 | 李冉@仓巴鹿人

西周青铜器的炉火已经熄灭,南北朝的香炉也锈迹斑斑,扬鞭策马、泛舟湖上,每次的细微收获,都能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眼前的那一池莲花,也在时光飞逝中,成了我们心里的莲花。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