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司马懿和郭淮。原文如下: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1)

忽报副都督郭淮入见,懿接入,礼毕,淮曰:“吾闻蜀兵不多,现在卤城打麦,可以击之。”懿细言前事。淮笑曰:“只瞒过一时,今已识破,何足道哉!吾引一军攻其后,公引一军攻其前,卤城可破,孔明可擒类。”懿从之,遂分兵两路而来。却说孔明引军在卤城打晒小麦,忽唤诸将听今曰:“今夜敌人必来攻城。吾料卤城东西麦田之内,足可伏兵;谁敢为我一往?”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出曰:“某等愿往。”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2)

孔明大喜,乃命姜维、魏延各引二千兵,伏在东南、西北两处;马岱、马忠各引二千兵,伏在西南、东北两处:“只听炮响,四角一齐杀来。”四将受计,引兵去了。孔明自引百余人,各带火炮出城,伏在麦田之内等候。却说司马懿引兵径到卤城下,日已昏黑……把卤城围得铁桶相似。城上万弩齐发,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忽然魏军中信炮连声,三军大惊,又不知何处兵来。淮令人去麦田搜时,四角上火光冲天,喊声大震,四路蜀兵,一齐杀至;卤城四门大开,城内兵杀出:里应外合,大杀了一阵,魏兵死者无数。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并抢在司马懿之前收割了陇上一带的小麦,令司马懿非常沮丧。此时,曹魏副都督郭淮来到军中。郭淮认为诸葛亮大军人数不多,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卤城发动进攻。谁知曹魏的偷袭计划早已被诸葛亮料到。诸葛亮命姜维、马岱、马忠、魏延等四将设伏,在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突然发动攻击,将司马懿和郭淮击败。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郭淮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5)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的重头戏,其间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这些情节有个共性,那便是诸葛亮始终是获胜的一方,司马懿也一直处于下风。诸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都是这一共性的具体体现。不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故事除了一个情节之外,都是虚构出来的。而这一个唯一真实的情节,便是上面提到的卤城后之战,这也是诸葛亮 面对司马懿时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6)

不过,与小说中描述的此次鹿城之战相比,历史上的卤城之战过程也更加精彩。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发现,这场战斗可谓是名将云集,既有曹魏名将张郃,又有蜀汉名将魏延和王平等人。最终,这场战斗以诸葛亮的大胜而告终。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7)

一向以用兵谨慎著称的司马懿为何被惨败于诸葛亮之手呢?最为关键的原因出在曹魏西北大军内部。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司马懿接替病重的曹真来到西北战场时,并没有得到西北战场上的曹军将领的认可,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司马懿的战略战术与前任曹真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三国志》相关传记来看,曹真在西北战场主要采取据守要点、等待支援、集中主力决战的战术,如街亭之战、陈仓之战的战法便是如此。而司马懿的方式则有所不同。司马懿一改曹真的集中主力决战的战法,不与诸葛亮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将诸葛亮死死拖住,等待其粮草消耗殆尽。司马懿认为,这种战法可以不战而胜。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一战术显然比曹真要高明。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唯一一次大胜司马懿)(8)

不过,早已习惯曹真战术的曹魏将领们却对司马懿的这种战术产生抵触情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称,不仅贾栩、魏平这样的曹魏中级将领公开讽刺司马懿的这一战术,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就连曹军元老张郃也曾数次与司马懿出现绝大分歧。作为一位刚刚来到西北地区就职的司马懿来说,根基未稳,在遭到多次公开质疑后被迫改变初衷,与诸葛亮进行战略决战。结果正中诸葛亮下怀,因此才有了卤城之战的惨败。司马懿的这一仗输得非常窝囊。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