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马克思主义、上合组织发展、就业歧视、数据要素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马克思主义、上合组织发展、就业歧视、数据要素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季正聚: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表示,历史和现实一再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何以行,是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伟力,人民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大底气,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威力,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强大的战斗力,还有革命性、时代性、真理性、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相互辉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从人类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在理论、运动、制度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来看,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全世界民族解放的新天地。从人类思想史看,马克思主义谱写了最为辉煌的新篇章。从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气象。从世界政党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行动的指南,形成了世界政党发展的新跃迁。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全面地剖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弊端、危机和矛盾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打破了资产阶级散布的神话。从中国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更是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伟力和强大生命力引领我们不断谱写辉煌篇章。新时代,只有不断坚持、丰富、完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我们才能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胜利、赢得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伟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这一强大政治优势】

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表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也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中,最具革命性意义和原创性价值的是被称为“两大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引起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党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注重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和强大优势。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

【孙壮志: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在9月16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在“上海精神”指导下上合组织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上合组织的发展思路,为地区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现实路径。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局部冲突等多种挑战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员国需要寻找有效的应对之策。“上海精神”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是上合组织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与号召力的根基所在,是上合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上合组织发展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多和经济体量的增加,具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更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明确各个领域的合作方向与合作重点之后,需要通过切实努力付诸实践。此次撒马尔罕峰会规模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最大的,体现了其倡导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参与上合组织或与上合组织相关的合作框架。可以说,上合组织肩负着重要职责,面向未来,上合组织要齐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携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长安:共同发力消除就业歧视现象】

李长安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又有所抬头,正成为侵害劳动者基本权益、妨碍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实现和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大障碍。目前主要的就业歧视类型如性别歧视、身份歧视、年龄歧视、身体健康歧视,此外还有地域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经验资历歧视等。就业歧视不但会对被歧视者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造障碍。为此,要努力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让就业歧视行为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其次,精准执法遏制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行为。只有在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下,劳动者的就业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各种就业歧视现象才会得到有效遏制并最终消失。最后,加大反就业歧视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反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的宣传力度,尽快纠正由某些习俗和观念带来的歧视性偏差。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自觉抵制就业歧视行为;劳动者应该大胆举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实现就业领域的真正公平。

摘编自《学习时报》

【段龙龙: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段龙龙指出,加快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动力转型和效率转型的战略选择。然而在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分级界定制度条件下,必然遵循“谁拿谁用、早拿早用、晚拿落后”的强盗逻辑,导致数据资源非法占有使用、数据要素无序扩张乱象频出。因此,必须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制度落地,为建立稳定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法治基础。从数据要素自身属性看,代谢周期、重要性、可编辑状态和反映事物准确性是影响其市场化配置能力的四个关键,构成了数据要素分类分级的基本依据,社会化程度的不同也给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要素再分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后,再经过统一的确权授权便可拥有市场化配置能力。但是确权的有效性和授权的公正性如何保障,依然需要遵循数据要素的社会性强弱原则。社会性一般的企业数据,确权的第一步是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归企业、所有权归劳动者的两权分离机制;会性强的公共数据,根本原则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益最大化,重点在于末端的数据产品经营权。总的来看,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市场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应同时保障客观事务劳动者和数据劳动者两类主体权益,保障数据加工使用权应依据数据加工程度建立使用权权能分级制度,放活数据产品经营权要更加防范平台垄断风险,从而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