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高考试题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传统经典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日前,我们已经就高考大户《红楼梦》做了一些分析(《“沁芳”到底好在哪?高考大户《红楼梦》又被热议,读懂才能拿高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另一部经典名著《战国策》。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2)

高考选的两段,这本书里都选了哦!!!

为什么要说《战国策》?

为什么要说《战国策》呢,因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甲卷和新高考I卷两份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选段,都出自《战国策》。其中,全国甲卷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讲的是张仪用商于之地诱骗楚怀王跟齐国绝交之事;新高考I卷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讲的是孟尝君替魏国向赵国、燕国求救之事。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3)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4)

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

中国人向来重视历史,留下了大量史学著作。而史学著作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取材的重要来源,比如从前经常节选“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我们曾经分析过备受高考青睐的《史记》的考查情况(《〈史记〉,高考情有独钟的史书》),去年有三份语文试卷选用《通鉴纪事本末》中的文段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熟读“纪事本末”体,不怕高考文言阅读题》),而今年则又选择了记述战国策士游说之词的《战国策》。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5)

《史记》(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6)

《通鉴纪事本末》(简体横排本)

从选文的情况来说,两段选文涉及的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纵横游说之士则是那个时代最活跃的人群。高考语文试卷选的这两段,一段涉及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另一段则涉及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这样选,可能也希望让考生不致觉得过于陌生。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7)

《战国策》(三全本)

从所选文段的内容来看,都涉及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斗争。张仪是纵横家中主张连横的一派,所以他的做法,就是破坏东方六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诱使他们跟秦国合作,从而实现秦国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选文中他用“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楚怀王跟秦国合作而与齐国断交,就是连横策略的表现。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8)

张仪欺楚

对于孟尝君,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他靠“鸡鸣狗盗”之士的帮助逃出函谷关离开秦国之事。其实,孟尝君也是战国时期合纵派的领袖人物。离开秦国回到齐国之后,孟尝君曾经促成齐、魏、韩的合纵,进攻秦国,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侵占的土地。所以,选文中谈到他请赵国、燕国出兵援救魏国,也是合纵策略的一种表现。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9)

孟尝君

所以,高考语文试题所选的这两个文段,在一定意义上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国际斗争。如果考生在平时注意经典著作的阅读,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背景了解更多,对于理解文段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考《战国策》都考了啥?

从这两段《战国策》文段的具体考题来看,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基本是一致的,都包括断句、字词理解、文意理解、古文翻译等几个方面。

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说的就是古代学生入学一年之后,就考查他们给经典断句、分析理解文意的能力。而要提高断句能力,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古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0)

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第10题

字词理解也很重要,比如全国甲卷第11题第一个选项考查“王其为臣约车并币”中“约”字的含义,说“约车”就是约定车辆,与《鸿门宴》中“与诸侯约”的“约”意义相同。这里出题者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约车”一词来误导考生。其实,这里的“约”并非“约定”的意思,而是置办配备的意思,就是张仪要去出使楚国,希望秦王为他准备好车马和礼物。这一句,“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的翻译是“准备好车子和礼物”,就比较准确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1)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2)

“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译文截图

同时,有些字词的理解,也会涉及文意的理解。例如全国甲卷第12题第二个选项说,“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这个理解对不对呢?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3)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第12题

原文中张仪说:“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先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削弱齐国、得到商于之地这两利都好理解,关键是如何理解“西德于秦”,是“得到秦国的恩惠”呢,还是“给秦国恩惠”呢?

这里恐怕应该理解为“给秦国恩惠”。张仪说这是一举三利,“弱齐”是一利,“私商于之地”是一利,如果把“西德于秦”理解为“得到秦国的恩惠”,那么就跟“私商于之地”是同一利了,也就无所谓“三利”了。而张仪的说辞,是说楚怀王如果按照他的计策做,削弱齐国是第一利;给秦国面子,巩固秦楚友好,是第二利;楚国还得到商于之地的实惠,是第三利。所以,“西德于秦”,是施德于秦国,给秦国好处。“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将“西德于秦”翻译为“又在西方讨好了秦国”,就翻译得比较直白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4)

“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译文截图

读《战国策》来得及吗?

从上述对于试题的简要分析来看,如果我们在平常能够多读一些《战国策》这样的古代经典著作,那么我们在做文言文阅读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可能有读者会说,这次考的是《战国策》,下次考的肯定就是别的书了,那么我读《战国策》还有用吗?其实,古代经典,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比如这次全国乙卷考的是《说苑·贵德》,而其中第一个故事,吴起和魏武侯对话的故事,也见于《战国策·魏策一》。这就是说,如果你熟悉《战国策》,读这篇文言文阅读也会更容易。而且文言文的学习,关键是要多读,培养语感,系统阅读《战国策》这样的经典著作,自然能够牢固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应付考试当然不在话下。而且这种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以习得古人的智慧,对人一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5)

《说苑》(三全本)

可能也有读者说,学生们课业都很紧张,没有时间读整本的经典著作,怎么办呢?我们的建议是,可以选择读一些经典著作的选本。例如这次《战国策》考的两个选段,在我们的“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中都有选录。一般而言,高考的选材,总是会偏重于较为知名的段落,所以读一些精华版选本,也不无益处。

“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有说明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题解,对于难读难解的字词有注音释义,还有全文翻译,阅读起来非常方便。

《战国策》(中华经典藏书)

如果特别有兴趣,当然也可以选择阅读全本。在此向您推荐三全本《战国策》,同样有题解、注释、翻译,更适于了解这部经典的全貌。

《战国策》(三全本)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考到战国策了)(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