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是什么意思?

韦伯被人引用最多的一个术语,叫做“世界的祛魅”(德语Entzauberung,英语disenchantment),也有人翻译成“除魅”。

这个词字面的意思就是“世界被祛除了神秘性、魅惑性”,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中有一种神秘性,后来被去除了。

那这种神秘性开始是怎么来的呢?无论在哪个文明中,古人都相信有各种神仙、鬼怪、精灵,不只是人有灵魂,动物也有灵性,石头草木也有灵,万物都有灵。

一个到处都是神灵的世界,对那个时代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人和世界之间是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而且甚至是可以沟通,可以互动的。漫天神灵,就意味着到处是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渔船出海,祭奠一下妈祖;打仗出征,到神庙去占卜一下;生不出孩子,去求送子观音。虽然未必有用,但至少有路可走,心里是安稳的。

这些冥冥之中难以言说的神秘事物,构成了古代精神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让人类和整个宇宙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宇宙秩序(cosmos),古代人从这种整体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人类是“嵌入”在整个宇宙之中的。

韦伯的面具有哪些(韦伯为什么说祛魅)(1)

“两步走”的祛魅

那么,祛魅意味着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用理性的力量驱散了神秘的魅惑。

祛魅其实分了两步,先针对迷信,再针对宗教。

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就是驱逐原始宗教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在这个阶段,祛魅并没有瓦解宗教,反而使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但是祛魅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取向,要拷问的是所有的超验、所有神秘的东西,这个逻辑链条一旦展开,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祛魅的第二阶段很快就转向了宗教本身。

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是理性化活动最典型的体现,依靠的是冷静的观察、可靠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证。而宗教理论是无法观察、缺乏证据也没有逻辑的,宗教的精神主导地位就被科学的发展所挑战,到尼采喊出来“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时候,这个挑战就基本完成了。

韦伯的面具有哪些(韦伯为什么说祛魅)(2)

失去了默认选项,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宗教不再是人们的默认选项了,那么,这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韦伯在那篇著名的演讲《学术作为志业》中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要注意的是,世界的祛魅并不是说宗教消亡了、不存在了,而是说它不再是一种共同的默认的信仰。有学者说,在古代,信仰宗教是不需要解释的,而到了现代,信仰宗教是需要解释的,反倒是不信宗教无需解释了。

在古代社会,人是“嵌入”在这个世界里的,是和世界连为一体的。而到了现代社会,人被从那个大的“母体”中剥离出来,从此孤独地、无依无靠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不愉快的真相

韦伯揭示的“世界的祛魅”,不带有好坏价值判断的色彩,这只是一个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一方面,这个祛魅的“梦醒时分”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上是格外“荒凉”的,会让人茫然若失。信仰失去了以往神秘的根基,而理性主义的科学又不能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

另一方面,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的真相,你高兴也好,失落也罢,我们都必须直面这个真相。这就是所谓现代性的境况。

科学让人从古代的魅惑中清醒,但是清醒之后的现代人怎么重建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呢?祛魅的世界怎么才能不成为冰冷荒凉的世界呢?这一次,科学和理性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韦伯的面具有哪些(韦伯为什么说祛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