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1)

全文长 5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2)

导 读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在影响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学生学习动机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始终激发、培养和维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在Daniel Kahneman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学校老师善于应用目标设定理论和任务驱动法,对学生及时开展必要的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及时制定和更新目标、注重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和客观评价,通过“听别人故事、想自己人生”人生规划主题,理性地帮助中学生在一个个阶段目标达成中,真实体验,学会自我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感受主观幸福和成功,从而有效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作者 | 广东省中山市伟智学校 董又明

我们学校位居大湾区的中山,是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都是随务工子女,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受地域实施教材和教学结果的影响,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科还从未学过。这给我们外来工学校的老师教育教学工作增大了难度。在实施中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清楚的感知学生学习的随意,学习的不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但进步不大,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尽管我们也发挥过家校教育合力作用。但鉴于我们外来工子弟家庭特征特殊,家长根本无法真正落实好教育和督促。而且,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作为家长他们根本无法调教,也是苦不堪言,也只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这,让我们有些老师开始感觉力不从心,更让家长担心。于是,相关一部分中学生家长开始对外来工学校逐步缺失信心,也越来越让学校担忧。当下,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现实教育工作中尤为迫切的重要工作。

提出问题

巴甫洛夫根据动物的实验最早提出了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婴儿从生下来就充满了探究世界的精神。可是,在我们实施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这些原本应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学龄青少年,对学习会缺乏求知欲、对学习毫无激情呢?

分析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低年级95以上的学生喜欢学习,小学中年级85%以上的学生喜欢学习,小学高年级喜欢学习的不到80%,到了中学仅不到70%的学生喜欢学习。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后来,我们又对表现不主动的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中,95%的是学习动机不足,甚至模糊到缺失。这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为,对学习倦怠、厌烦、懒散、拖沓,在课堂上随意、不听课、不做笔记、不认真参与互动与交流活动,课后不复习,不爱做作业,更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总之,他们对学习保持的态度是淡然的,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

经过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体验不深,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源动力。

时代发展迅速,优越的条件让他们只把学习当成其中一种生活方式而已。首先,外来工子弟家庭特征决定。我们的学生家长都是外来务工者,长期在外为生计忙碌,教导和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宽裕,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督促和管理孩子;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的文化水平尚不高,更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尽管家长对孩子学习认识与期望值都很高,但没有太多时间去引导和教育孩子,甚至只能任其自然。所以,学生在家一个样,在校另一个样。其次,受环境影响,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还不够,传统的家庭溺爱和当今优越的环境让他们无法深度体验,从而严重缺乏奋斗精神。在中学生中,很多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父母殷实的经济条件和较为突出的社会地位为他敞开了许多方便之门。让他们错误地理解为无需努力、无需付出,便能轻而易举地能得到收获。所以,他们没有学习的方向,只是停留在学习只是个经历的层面上,不会去深入认识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能力体现。渐渐地,他们不以为然。于是,就有了他们的得过且过、自我要求甚低,不思考、不钻研、不进取。所以,父母随意择校,自己也对学业成就没什么更明确追求与目标。再就是,受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时代是无法去感受到学习的实在用途,更别说让学生理解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们的理解只能局限于:把它作为一门功课来学,要学,但没有定格在必须学会的层面上。对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源动力。

基础不好,兴趣受损,缺乏主动性。

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心态不正确,没有成功的体验,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兴趣性。我们学校的学生,因来自全国各地,各地方对教材实施程度不同,导致有些学生英语学习根本就没多少基础,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和小学科学课。这样,他们的起点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障碍。一时学习效果不明显,又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更体验不到成功的欢愉。久而久之,他们学习的热情变没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的信心也随之消失,甚至逃避学习。

其它客观现实。

在日益便利的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惊喜,但同时也带来思考与选择。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还是用信息技术来玩游戏?一时让还是孩童的中学生不知抉择。另外,我们外来工学校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后,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还有,教师受工资低影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责任担当不作为,对工作投入度不够,特别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

提出解决方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不断培养与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曾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在影响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学生学习动机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始终维持住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而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动力因素,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并将学习导向一定目标的原动力。动机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习的整个过程乃至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导致成功的学习。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遵循动机作用的规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积累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并总结规律,积累宝贵的经验,创造有价值的理论。

研究这个课题,重点在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学习没有目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的成因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探索提高他们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并以此来指导平时教学工作,激发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在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转变,力求中学生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状态,以最大程度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所以,在这里,我想阐述的是,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老师对学生及时合理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学情分析及科学目标制定、学习方法指导和客观认识过程以及理性评价,帮助中学生在逐步达成目标的适宜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并感受主观幸福和成功,可以有效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那么,如何培养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经过笔者一线研究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培养和激励。

及时对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

规划未来,激发动机。

帮助学生分析和设想未来,引导中学生给自己科学定位,从中激励学习动机。作为一名中学生,已经是豆蔻年龄了,如果不是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影响,他就已经有思考人生、考虑将来的思维能力。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犹如一台电脑,你给他装什么系统,他就能运行什么系统。也就是说,我们播什么种,他们就会萌什么芽。更何况,人对美好总是有追求的,孩子的追求有时候比我们成年人还要高。根据这样的心理,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设想未来的美好,逐步明白、更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继而帮助中学生树立学习和必胜信心,从而焕醒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结合这一想法,我们在学校做过这样的实验,对学生连续进行学习与考查等意义,尝试向学生作充分解读,并引导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现状,以及教育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提出了“三六年换一生”的概念,教育学生高度重视中学时代的学习,要全力用好中学六年时间,去努力搏取不一样的一生等等,让学生深度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通过对学习动机不一样、自我管理能力就不一样、学习结果更不一样的家长、老师、学生和名人案例,比如,我用我们往届毕业生的故事、李家诚教育子女的方式和马云的传奇故事,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引导与教育中学生珍惜现在,唤醒他们现在要主动去争做最好的自己,坚定将来才成就好未来。几年来,我们全面宣传,因人施教,精准引导。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提升,甚至有的可以说是“洗心革面“了。作为外来工家庭,父母在外的艰辛,孩子如果不用心去体会,有时还真的不知道。但这样的学生,在这个青春与梦想同在的年龄,还真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去为他们点拨和提醒,一语惊醒梦中人。名人不用重说、响鼓不用重锤。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了对家庭现状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憧憬,自然就有了学习方向,那学习动机不就更明确了吗?想想也对,谁都不希望自己将来没有一个好的前程,是吧。

学真人真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典型真人真事学习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是复杂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信心后,就要不断地给学生正面积极引导,强化学生心理,坚定学生信念,强化学习动机。所有的理论学习,如果加上生活中的故事,那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故事,或者说真人真事最能打动人。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是在心理健康课和主题班会课上,都是以“听别人故事、想自己人生”为主题,讲述身边的成功故事和大家都知晓的名家故事,反复引导中学生了解和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比如,我们用李家诚开始创业时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幸福;用科比·布莱恩特“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吗”访谈,引导学生理解“付出等于收获”,建立勤奋意识,等等。同时,我们还总结性提出了“最会用时间的人会是最后的赢家”和“最能管住自己的人最能创造奇迹”的概念。这些,都能让学生在目标定位、自我约束和时间管理等方面提高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传递积极心理学,并自始至终引导学生相信自己完全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勤奋,最终实现自己更美好人生的。人是大然中一物,情感是最真实的。其实,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对成功的分享,都会让学生的心灵深处都留下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的萌生,正是我们所想要的。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中,坚定自己原有的信念,引发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而调整心态,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为后面的学习增加源动力。付出等于收获,虽说每个学生的体验不一样,但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真正付出后,确实有进步,有的还相当明显,这无疑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难道不是吗?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开展多元激励活动,逐步培养和维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Daniel Kahneman曾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教育好中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虽然这个年龄有些叛逆,也有一些任性,但还是一个比较单纯、服从管理的年龄。而且,一个人的各种潜力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爆发出来,而是在特定的认识、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发挥出潜能的。所以,让学生始终做最优秀的自己,需要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断指导,更需要不停地激励。其实,激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如果是通过活动为载体来激励,这样就能更及时捕捉到最佳教育时机,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深度体验中学习、自悟和成长。我们的做法是,把特定节日、表彰、班会、动员会和观摩学习,很负责地当成一次特别的节日、一次特别的表彰、一次特别的班级教导会、一次特别的动员会和一次特别的观摩学习,给学生一次又一次打鸡血。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深度体验情感,让每有一次活动,都必成为一次特殊的激励。事实也证明,我们每逢举行活动,一个举措,一个故事,都可能、都可以成为我们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时机。学校有一次学生意外获得镇写作比赛一等奖,我们就通过全校升旗仪式时进行表彰,给了获奖的同学激励,也给大家榜样学习。跟着,全校掀起了读书、写作风潮,同学之间、班级之间都在赶、比、超。几个月后,获奖的同学竟然获市特等奖,获市其它奖项还有5人。这不正是我们所要的结果吗?捕捉最佳时机,通过活动来激励学生,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动机经久不衰。

帮助学生精准分析,及时制定和更新目标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唤醒更优秀的自己。

刚从孩童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中,虽然是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成长、对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但他希望得到、更需要身边人的认可。所以,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一般情况下,他有想法、也有信心,不会轻言放弃,反而会更努力证明自己是可以的。想想一个人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会有正确的荣辱观吗?所以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正确荣辱观,是助推学生主动成长的关键。可,这个年龄的他们这个能力并不强,他们还不会客观地去分析自己,更不会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学情。所以,在这个原本叛逆而又不服输的年龄,他们需要唤醒。而作为老师,更需要我们关注。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忘了这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智慧地帮助学生精准认识自己。其实,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有谁愿意掉队呢?在我们实施这个研究时,学校有名学生,他原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被“家暴”,后来又离不开手机,天天就知道玩“王者尊耀”,从来不做作业,就连上课听讲站着都能打瞌睡,成为老师眼里最难办的“案子”。在经过三次家访与家长和孩子谈话后,他依然我素我行,甚至被医生认定为有心理疾病。家长非常担心,三头两天去看心理医生,但效果甚微,家长也处在放弃状态。后来,在组织大家观看喻言、北大学生演讲等励志内容后,加之引导教育,我们发现他若有所悟。在接下来的日子,老师对他进行面对面交心和指导,智慧地让他知道了他的客观情况,更知道了他在同学、老师和家长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得知这一情况他有不甘,彷徨一段时间后,他大改模样,班级总能看到他同成绩最好的同学谈练习、争解法、搏道理,成绩也飞跃到班级中等。可以断定的是,谁都想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不是孩子们不想优秀,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弱到什么程度。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更需要帮助激发学习动机。

科学制定阶段目标,让学生一步步筑梦。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等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他还提出了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定理论也提出,目标是一个人试图完成的行动的目的。目标设定理论提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所以说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所以,一个个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就是一个个现实的希望。为此,为学生精准制定阶段目标,就是为了更好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更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目标要有一定难度,但又要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就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分能力强弱,为学生精准做计划、定目标,就像我们的“精准扶贫”一样,每个学生目标亲自制定。只要这个目标是现在的学生跳一跳能实现的,他定会去为梦想而飞。如果目标定得不科学,学生自知不能实现,他会只把这个目标作为一个看数,而不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分月查、一模、中段考查和二模等,让老师帮助学生分阶段制定学习目标。目标进班、上桌,人人可见。我们有成立小组和师徒结对,所以,还制定了小组和师徒目标。这样,人人有目标,组组有方向,班班有规划,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和班级都很清楚,相互监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任务驱动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在他们制定目标后,我们还要以逐步帮助他实现阶段目标,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体验中感受喜悦,并建立一定的成就感。其实,任务驱动也正是学生受教育这一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推进的。那么,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中,化茧成蝶。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多么能证明自己实力好机会,学生岂会轻言放弃?同样,也正是这样的次次的成功,不仅让他找回信心、赢得肯定、获取动机。前面的刘智昊同学,就是他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又一个适合他的小目标,在爱的智慧引领下,他顺着这些目标,一个个地实现。每一个目标的达成,其实都是一次有效激励,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重助推成功体验,帮助培养和维持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深度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如果说,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可以帮助学生树信心、找乐趣的话,那么成功的体验能让中学生将产生更大冲劲。但是,这个结果有时是不可预设的。因为,学生有认识,有动机,但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呀。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实现阶段目标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过程,过程的落实决定结果的好坏。所以,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其实,每个孩子的差异,不是他的智力因素,而是他成长过程中是否学会思考和深度学习。如果,他只是在表现行动,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就算成功,对他而言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当然更没有什么体会。那自然而然,他就算有学习动机,也未必能维持到后面。但,如果他有用心参与,在过程中也有深度体验,真实体验了整个过程的不容易。如果成功,那他会体会深刻,且越来越有感觉,冲劲越来越足,他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就维持住了。我们在做这个研究前,调查得知,真实参与全过程的同学,他的进步明显。所以,对于这方面,我们总在对每一次学习,哪怕是一次考查,比如体育中考、英语听说考试,我们都会先让学生现场观摩学生做法,再从中纠错,并理清全过程注意事项,做到指导是一对一、面对面,且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不同层次的老师去面对。为此,我们特地改变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测、改、评、再测、再改和再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有办法的人总是那么自信。学生得到了应对的技巧,犹如有了一本秘籍,不但轻松思考,而且对自己更有信心,成功率自然也高多了。学生有了思考与深度体验,他们会坚定自己的学习动机,且一路不会松弛,直至梦的那一头。

帮助学生做好查漏补缺,助推学生深度体验成功。

我们外来工子弟学校,班额普遍较大,开展培优辅差工作给老师又提高了难度。天天上“大课”,很难让所有学生进步,必须给学生“开小灶”。想让学生在真实的成功体验,得让学生学会思考外,还应有办法才行。这样,教会学生实施查漏补缺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还提出了“最会查漏补缺的人,进步会最大最快”的概念。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了“堂堂清、日日新、周周清、月月清”的要求,从列台账,到错题本,从教学常规到工作手册,都是围绕落实好查漏补缺这一工作,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高效巩固。

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借成功之道。

有实力,才更有信心。有信心,才更能保持作为。而学生的实力是来自积累,有个人的,也有他人的。学会站在巨人肩膀上,应该是当下最流行的捷径。所以,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对比,清楚知识关联,构建知识架构外,还要帮助学生借他人的成功经验。借助各种活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补短扬长,综合提升。比如,每一次的考查、竞赛,都让优胜者交流下获胜方法,让那些听众或多或少总有些体验和收获,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聪明和悟性,有学习和没学习的肯定不一样。我们成年人总是参加各种培训,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客观评价,理性帮助培养和维持学习动机。

发挥导向功能,重视过程评价。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一天两天是教不出一个人才。不然何来“百年树人”的说法?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过程最重要。但事实上,我们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会目光错误地盯在结果上。所以,社会上曾出现了不少让人笑谈的智能“作弊”行为。不用说,这跟我们目前的评价标准有关。学生的成绩总有好坏之分,如果只从结果上去评价学生,那那些不是很突出的同学的学习动力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这样做,想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难于上青天,更别说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了。随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随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必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寻找。比如,我们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够好,但他一直表现很好,学习也很用心;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平时很不踏实,但成绩总不掉队;我们有些同学虽然成绩不突出,但他们在课堂上很喜欢参与学习、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激励表彰的对象之一。有了这些理性且客观的评价,学生总能感受到信任,并同时会感知总是有希望的。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不是在激发和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吗?在评价上,千万不要下断言,不要说狠话。你要相信,且你一定要相信,有些中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可以让别人刮目相看的。不然古训何来“量老莫小”的说法呢?

罚不责众,注重鼓励进步。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让他充分体验肯定,是对他很好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时机。所以,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始终要围绕这一出发点客观评价学生。不然就算客观,也不理性。比如,整体虽然成绩有下滑,但有不少同学进步了,还有个别同学个别学科有进步,等等。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肯定学生的进步,也要肯定学生的错位发展。不论青红皂白,大面积把不好的现象全部打击一次,还能鼓舞士气?如果你的评价,不能给孩子一点信心与勇气的话,除了产生跳蚤效应,请你别指望他的学习动机会有多强烈。没有理性的评价,就算是客观事实,也未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竞争互助,鼓励抱团成长。

人是有情的,现实是残酷的。但竞争是完全可以促进进步的。在评价学生时,如果只评价个人,容易让人骄傲,而且那是脱离生态来说的。长期这样做,是不利于他今后走入社会的,他会离群的。所以,可以严肃地说这是在破坏原生态。每个人所在的环境中,其实他都是生活在群体中。同时,他也需要团队。不然,为何每个学校,会有班,会有组,会有一对一师徒结对,等等。促成好校风、好班风,需要团队激励。所以,在评价中,除个人外,更多的是肯定团队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得到肯定,他会更自觉,更勤奋,更优秀;而一个团队得到肯定,一群人自觉,相互监督,共同成长。不然,何来“一人跑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的说法。

参考文献

[1]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

[2](爱尔兰)卡尔著,丁丹等译.积极心理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德)莱因贝格著,王晚蕾译.动机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4](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美)皮特里著,郭本禹译.动机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