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1)

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

陈玉松 孙亦瑾

摘要:读写类考试题型的出现以及完善提醒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应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有机结合起来。“5P教学法”强调以结构—功能—交际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了语言的输入输出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目标语言的操练频率。教师在5P教学法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将阅读—讨论—写作—批改等环节有机串联在读写课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写课;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受高考影响,高三下学期的英语教学往往充斥着各种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应试性和功利性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也会产生疲劳感。尤其是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因为两者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格外受教师重视。但传统的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往往又是相互独立的,“而读写类作文题型的出现以及完善提醒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陈玉松,2018)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技巧;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学会谋篇布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一些青年教师对高三教学和高考备考有着独特计划和深刻理解,即使在距离高考不足百天之际,他们依然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高考题型,开展读写结合教学,不仅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创新读写课堂的模式,更有力地落实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课堂给人带来别开生面的新鲜感和豁然开朗的顿悟。这样的课有示范和指导的价值,值得推广。下面,本文就以笔者参与的无锡市某校高三英语教学调研所听到的一节读写课为例,探索如何在高三教学中取得突破,既联系高考,又强调通过活动训练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第三单元的课文Sir Clive Sinclair。

二、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自主感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课标》也要求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刘道义在“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构建出“5P教学法”(叶宁庆,2020)。“5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准备(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生成(production)→提高(progress)。“5P教学法”强调以结构—功能—交际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了语言的输入输出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目标语言的操练频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语言的复现率也相应提高,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都在教师的预想之中,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授课教师在“5P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调整和修改,适时减少对阅读材料的处理,在写前增加学生互动,写后补充同伴互评。课堂教学流程变得紧凑合理,学生互动频繁,教学生成丰富,教学效果好。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2)

三、调整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在接触陌生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时,往往会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做法导致教学往往在结构上是符合理论的,但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而本节课的授课教师对课的结构做了大胆的调整,没有全盘照搬,而是舍弃或增加了一些教学环节。如本节课做了三处调整:

(1)简化呈现。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往往会经历导入、扫读、略读、细读、深度阅读和拓展等几个环节。而读写课中,为保证学生输出的有效性,对材料的阅读处理必须简化,阅读活动的设计需根据写作的要求而确定。考虑到材料对写作的指导价值,本节课阅读部分的教学设计只保留了导入、扫读和深度阅读。

(2)增加搭档讨论。作为写作的阅读材料,本节课的阅读课文内容略长,但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具体的阅读策略,对文章的主题意义、语篇结构、行文风格、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同桌搭档,相互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为写作做好铺垫。在写作前阶段,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进行搭档讨论,商讨写作的主题、内容、形式等。

(3)增加同伴互评。同伴互评是学生相互交换阅读作文并提出修改建议的写作教学活动,也被称为同伴反馈、同伴评估和同伴标记等(张冠文,2015)。作为对教师评阅的有效补充,同伴互评这一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理念,能有效地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陈玉松、杨海春,2020)。在读写课中增加同伴互批环节,既是对学生有效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的检测,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考验。

调整后的“5P教学法”各个环节服务于本节课的总目标: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见下表)。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3)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4)

四、创新设计运用

Sir Clive Sinclair是关于克莱夫·辛克莱爵士的传奇故事。他是一个将科技带给普通人的发明家,曾经经历挫折,但以自己的才智和坚强的意志最终获得成功。文章主要介绍了辛克莱是什么样的人、他曾发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喜欢发明、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什么等。

Step 1 Preparation

准备阶段的作用是承前启后。教师利用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让学生对课堂充满热情。教师应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知识和内容的呈现做好铺垫。如本节课中,授课者以根据介绍猜人名的方式作为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由于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医生的出现瞬间点燃了学生的上课激情,课堂气氛激昂。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5)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6)

教师在学生猜出三个人名后,马上要求学生细读表格中的文本,并思考问题:

What qualities do they share in common?

爱迪生、海伦凯勒和钟南山,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是名人,是成功者,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中学生探究并学习的。对他们共有的优秀品质进行提炼的同时,教师综合学生回答后引出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概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而分析概括类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如:

What qualities made Sir Clive Sinclair a successful person?

Step 2 Presentation

呈现就是向学生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或材料,要求学生耐心学习材料,获取有用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步骤,省去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流程,达到简化呈现材料的目的。如,授课教师直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帮助Sir Clive Sinclair获得成功的相关品质及其支撑信息。

1. 快速阅读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7)

2. 深度阅读

文章中无论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还是非凡的商业成就,无一不显示Sir Clive Sinclair是一个成功人士。然而,作者在第四段却提到了Sir Clive Sinclair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误。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从文章可获知,虽然Sinclair C5在商业上不是很成功,但是其环保的理念以及超前的设计,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而作者将其看作是Sir Clive Sinclair的一大失败,只不过在向读者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使成功人士也会遭遇沮丧和挫折,更何况普通人呢?通过Sir Clive Sinclair失败的事例,授课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如果你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或失败,你该怎么办?

基于以上分析,授课教师在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分析探究以下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①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Sinclair’s failure?

②If you meet with difficulties and failures, what would you do?

深度阅读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深度思维指的是学生自主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高三临考前的学生,已经经历过近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深度思维能力。教师只需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引导其自觉进行深度思维。如对于两个问题,有学生回答如下:

The writer wants to convey the message that a successful man may also suffer from frustration and failures. When we meet with difficulties, don’t lose heart and keep on making efforts until we reach the ultimate goal.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8)

Step 3 Partner discussion

搭档讨论是承接读和写的中间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相互讨论,在具体活动中实践语言学习。讨论前,学生已经对阅读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解读,教师需设计相应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时的语言输入变成系统性的写作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的写作素材完成从源于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转变。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学生在掌握并理解语言知识之后,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性活动,不断扩展并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此阶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文章本身

读写课中,任何重阅读轻写作或轻阅读重写作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阅读时,学生需要学习阅读文本谋篇布局的构思、主题的呈现方式、段落的组织形式以及词句的具体选择等,即学生需要从阅读文本中汲取写作素材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如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①How does the author organize the text?

②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that Sir Clive Sinclair is a successful person?

③Read paragraph 3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it. Then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ragraph.

④Find at least 3 sentences that you can imitate in your writing.

2. 写作构想

成功完成一项写作任务,至少需要内容(ideas)、语言形式(language)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语篇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文秋芳,2015)。因此,在写作前,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写作内容和语篇结构,定好写作方向。而对于语言形式,学生可以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或学生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授课教师在此阶段布置以下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①Every student can be successful in certain aspects, can you share your recipe for success?

②As a Senior 3 student, how are you going to achieve success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

Topic: My understanding of being successful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ructure: topic sentence argument 1 supporting ideas argument 2 supporting ideas...

彼时正当学生紧张备战高考之际。授课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学习感悟出发,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对于在高考中获取成功的秘诀。由于话题极具时效性,学生有话说也愿意说。经过简短的课堂同桌讨论和师生交流互动后,授课教师马上要求学生动笔写作。

Step 4 Production

生成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输出语言。语言活动通常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生,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自然的语言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或项目。在本节课中,生成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所思和讨论完成写作任务,并尽可能的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素材,并联系自己在准备高考中的种种想法。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交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交互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陈玉松,2020)。

由于学生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读写训练,在确定写作内容和语篇结构后,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来回走动,既监控学生的写作,适时给予帮助,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生会在写作时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这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由于思维“卡壳”会第一时间向同伴求助,其实这是正常课堂现象,不应该被认为是课堂管理上的混乱。

Step 5 Peer-review

同伴互批,就是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写作并进行批改,在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同伴成长。同伴互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借鉴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帮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其次全班要统一评价方式,如学生可以从写作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进行评价。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互批或前后互批,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批改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此时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室中来回巡视,关注批改中的争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由于学生之间的观点或表达会产生异议甚至引发争执,此时的课堂比写作时更可能会显得“乱哄哄的”。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此时在碰撞、在交互,教师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和讨论。

对于优秀的学生写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其展示供全班学生欣赏,教师亦可借机对其进行示范点评。如本节课中,授课教师就展示了一篇学生写作,她不仅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批改纠错,更让学生指出其中较好的语言表达,全班朗读并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9)

五、思考与启示

英语教学创新不是搞怪,玩噱头或“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在有理、有序、有效的基础上,实现一种自我超越和突破(葛文山,2013)。纵观本节课,课堂容量大、活动多、节奏快,但教学效率高、课堂效果好,至少在四个方面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1. 课堂结构合理

高三备考阶段单纯的阅读课或写作课,不仅师生感觉乏力,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相关阅读技能,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整节课按照“准备—呈现—讨论—写作—互批”的预定程序展开,课堂结构合理,且时间安排恰当。由于同伴互批环节的加入,使得学生的讨论、写作和互批三个过程真实地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教学活动真实高效。

2. 教师调控得当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得当。本节课中,上课教师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语言的选用以及教学姿态的呈现等,都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教学过程流畅,听课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课堂调研。

3. 师生互动频繁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除了问答形式外,还有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授课教师在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外,还频繁使用肢体语言和眼神和学生互动。如对未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其坐下,而是摸了摸他的头并对其进行语言鼓励。相信这样的举动不但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而且会促使其积极思考,准备下一次的回答。而对于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授课教师适时运用追问艺术,不断拓宽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

4. 学生生成丰富

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调控得当,且学生被赋予充分的讨论和写作时间,因此学生的写作输出比较丰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为让学生尽可能的熟悉考试模式而采取的读写课型,只有在不断的模拟和训练后,教学过程才会变得越来越顺畅,学生写作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六、结语

本文通过解析一位教师的读写课堂,探索了“5P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变通。和传统的5P教学法相比,该教师针对读写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使得“读”和“写”这两种语言技能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借鉴和调整,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既针对性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又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训练,更锻炼了学生纠错改错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借鉴中获得提升。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有当学生对课堂教学流程熟悉,且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后,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注: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师教学研究专项立项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编号D/D/2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10)

参考文献

[1] 陈玉松. 高中英语读写课的设计与实施 [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8(1).

[2] 陈玉松.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应用探索[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0(4).

[3] 陈玉松,杨海春. 以同伴互评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0(5).

[4] 葛文山. 做最好的英语老师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7] 叶宁庆. 继承与发展——我对几套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一点认识[EB/OL]. http://k.sina.com.cn/article_2173867535_8192960f01900zgq8.html?from=edu,2020-8-17/2020-8-20.2020.

[8] 张冠文.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同伴互评的教学实践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15(5).

Innovative Desig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

Chen Yusong Sun Yijin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sts combi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remind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ideas and comb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 composition guidance. “5p teaching method” emphasizes the teaching mode of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increases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language,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frequency of target languag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5P teaching method, the instructing teacher makes adjustments, organically links reading with discussion, writing and correction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 innovates the teaching mode, and helps students become efficient learners.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 innovative desig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0年第12期)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读写课(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创新设计)(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