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面对被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局面,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他带领革命党人率先挥舞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

自此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篇。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

将毕生心血都投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一生只育有一子,那就是孙科。

在孙科成长的过程中,中山先生不仅承担了父亲的责任,更是以身作则,成为了孙科革命道路上的导师。在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孙科早年便投身革命,还未成年就加入了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而后又长期在中国国民党中担任要职。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

但和他的父亲相比,孙科的人生故事却不是家喻户晓,尽管他一生中出任过许多重要职位,但和同期登上历史舞台的李宗仁等相比,孙科的名气却还是没那么大。

那么孙科在各个历史时期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他又去了哪里?

他的后半生又过得如何?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3)


一、在父亲孙中山的树荫下成长

孙科是个幸运的人,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儿子,也许从他出生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已经写进了历史当中。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4)

而他本人也很争气,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路求学,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他也积极拥抱时代潮流,与父亲一同投身革命事业,可以说,此时,中山先生对孙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5)

孙科在美国学习的正是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正是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亟需的人才,于是在廖仲恺和胡汉民的帮助下,1921年,孙科就担任了广州市市长。

任职期间,孙科又着实制定了《土地登记及征税条例》,条例中的许多条款都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不谋而合。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6)

中山先生去世后,孙科又继承了父亲遗志,励志要寻求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法。1928年,在英国、德国等地考察后,孙科回国出任了铁道部长。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化是和铁路绕不开的,凡是铁路经过的地方,人和货物就会聚集起来,从而推动这一区域快速实现商业化和工业化。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7)

孙中山先生也敏锐地看到了这点,他甚至铁路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还为此呕心沥血绘制了覆盖中国全境的铁路网规划图,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些计划还未付诸于现实,中山先生就离开了人世。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8)

如今,当孙科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铁路部长后,所有人都对他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继承父亲遗愿,投身铁路建设。

然而那时候国民政府只在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政令尚未统一,又何谈建设呢?所以有心无力的孙科,即便对国家的未来怀揣着怎样的期待,也终究是空谈罢了。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9)

二、在上司蒋介石的压力下徘徊

当时的所有人都知道,孙科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身上那无法让人忽视的光环,作为中山先生的独子,他身在国民政府,就为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撑起了不少门面。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0)

然而在与蒋介石共事的过程中,孙科也表现得相当纠结,1946年,他先是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商,而后又跟随蒋介石进攻解放区,他的政治立场好像总会受到国际国内的局势影响,时而支持蒋介石,时而反对蒋介石。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1)

由于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孙科就负责了谈判工作,于是在1948年的国共谈判中,孙科又一次站了出来,和上次一样,他本人的话语权实际上并不大。

仅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孙科都无法和蒋介石与李宗仁等达成共识。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2)

比如孙科提的什么“光荣的和平”的主张,核心要义便是蒋介石下野。也就是说蒋介石不能插手国共谈判,而这是蒋介石不可能答应的。

实际上如果不是解放军在淮海战场上如迅雷般摧枯拉朽的胜利,蒋介石也不会做出让步,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都在淮河以北被歼灭,蒋介石手中突然也就没有了能打的牌。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3)

于是孙科和蒋介石、李宗仁又围绕着怎么议和扯起皮来,三方各执己见,谁都说不过谁。

蒋介石在孙科组阁的事上处处使绊子,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虽然和孙科不是盟友,但此刻他们两方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蒋介石下野。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4)

于是这两方便在事实上形成了“反蒋联盟”,不过桂系自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了,李宗仁的目标,当然是他梦寐以求的总统之位。

面对积压已久的舆论攻势,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让步。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5)

1948年11月,他任命孙科为为行政院长,主持国共和谈,试图给行将就木的国民党统治再续点儿命。

蒋介石下野后,并没有退出政界,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在南京的影响力,一旦情况有了变化,老蒋还将卷土重来。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6)


三、在和蒋、李的斗争中仓皇辞职

以孙科为代表的的文官集团和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武官集团,如果好好合作,或许能让蒋介石在溪口老家待更长时间。可当蒋介石真的下野之后,双方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7)

孙科年轻的时候,胡汉民曾经给他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孙科在国外上学,因此身上有洋人的脾气;他是中国人养大的,因此有了中国人的脾气;他是总理的儿子,因此身上又有大少爷的脾气。他有时候发一种脾气,有时候发两种脾气,有时候三种脾气一起发……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8)

孙科的名望都来自于他的父亲,实际上脱离了父亲的光环,孙科本人或许并没有在行政院纵横捭阖的气场和实力,他不光自己手里没有军权,甚至还和拥有军队的人真正搞好关系。

李宗仁本来已经接受毛主席提出的八个要求,以推动和谈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孙科对此却是十分反对,而他反对的方式,竟然是将行政院迁到广东,以试图架空李宗仁。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9)

诚然,孙科成功地恶心到了李宗仁,但是他这么做却白白便宜了蒋介石,要知道,他手里还有军权,只是缺少一个时机,而现在孙科和李宗仁生出了嫌隙,蒋介石明白,自己要等的时机到了。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0)

蒋介石先是派自己的亲信陶希圣炮制反对李宗仁、支持孙科的声明,以结局孙、李二人以及代总统府与行政院之间的矛盾,迫使桂系选择抛开孙科单独行动。

李宗仁越看孙科越不顺眼,甚至动用了行政力量逼迫孙科辞职,而孙科本人却坚决表示自己不会辞职。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1)

这时,蒋介石又向李宗仁抛出了橄榄枝。

1949年2月17日,蒋介石表示,李宗仁有权自行决定行政院长的任免,那就可以自行决定,之后蒋介石又不断向孙科施压,于是在四面楚歌之中,孙科不得不选择在3月8日辞职。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2)

于是,不到三个月,蒋介石就将孙科和李宗仁各个击破,重回巅峰。

孙科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为国民党集团的反动统治续命,而他本人也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南京国民政府绑定在一起。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3)

15天后,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正式终结,而孙科本人的政治抱负也再一次的被粉碎。

而在权斗中的胜利也无法挽回在全国的失败,蒋介石还没来得及庆祝自己重返权力巅峰,就仓皇出逃,在人民军队摧枯拉朽的攻势下,跑到了台湾。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4)

那么孙科呢?

也许是之前已经和蒋介石集团撕破了脸,所以孙科并没有和蒋介石一同前往台湾,而是选择了移居香港。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5)

四、旅居国外十数载,终究回国

初到香港的孙科,生活尚且体面,但和之前担任行政院长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可偏偏在香港,认识孙科的人又不在少数,于是每天到他家里慕名拜访的人一时间络绎不绝。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6)

这些人来了,孙科又不好空手让人家走,所有只能每次都给人家五块、十块的来打法,积少成多,孙科自己家的财政先出了问题。

不堪其扰的孙科最终选择了离开香港,去没什么熟人的欧洲和美国旅居。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7)

他们先是住在了老友家,但终究还是不好意思,于是在1952年,孙科夫妇又去美国投奔长女孙穗英。

闲居美国期间,孙科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只能依靠儿女接济勉强度日,用他自己的话讲:“在美国度过了十多个落寞而清苦的春秋。”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8)

在孙科旅居国外的十数年间,人民政府未曾忘记他,周总理也不愿意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儿子流往海外,于是向其发出邀请,表示欢迎孙科回国,然而孙科对此却毫无回应。

1965年时,70多岁的孙科再也无法抑制住心中对华夏故土的思念之情,准备回乡。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29)

可是与认祖归宗的李宗仁不同,孙科没有选择回归大陆,而是选择回到了台湾。

1965年10月29日,孙科乘坐飞机抵台,蒋家对此也是高度重视,蒋经国亲自带人在台北松山机场对孙科一行人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30)

到台湾后,蒋介石给孙科安排了一个考试院院长的职务,此年逾古稀的孙科在台湾又生活了最后八年,1973年9月13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

孙科死后,他的上司兼对手蒋介石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中山先生的儿子(中山先生之子孙科)(31)

蒋介石是这么给孙科的一生盖棺定论的: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

纵观孙科的一生,一切都以父之名,一路却高开低走。

他曾经是政坛新星,三十出头就做了首任广州市长。

他也曾是反复无常,一生在反蒋和拥蒋间踟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