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的子贡予以批评。据《吕氏春秋》记载,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本国人沦为奴隶,只要他把沦为奴隶的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一次,子贡从外国把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有损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再没人去赎救遇难的同胞了。”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子贡?因为子贡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高到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

与批评子贡相反,孔子表扬了做好事受回报的子路。一次,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子路就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能力再大这5点做不到的人不要重用(做好事不但应该留名)(1)

一直以来,人们把做好事不留名、甘当无名英雄的行为奉为上上美德。被人们奉为圭臬的《朱子家训》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更被人们视为至理名言。一些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做一点好事就到处宣扬,就希望别人赞誉,那是借行善而沽名钓誉,不是真心行善。”

能力再大这5点做不到的人不要重用(做好事不但应该留名)(2)

此言缪之十万八千里。假借行善而沽名钓誉者有之,假借行善而图谋他事者亦有之。但是,总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就一概抹杀行善留名者之真善心,一竿子打翻一船的人。

做好事不愿留名者,无疑其道德情操“危乎高哉”,远远超出平常人。让你、我、他这样的众人、凡人,向大德之人学习,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求你、我、他这样的众人、凡人与大德之人看齐,则强人所难。你做好事不留名,是真心实意做好事;你做好事留下了名,则是假心假意做好事,这完全是道德绑架。要知道,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早就从心理学的科学角度予以揭示,人都是有被赞誉、被肯定的需求的。

能力再大这5点做不到的人不要重用(做好事不但应该留名)(3)

做好事留名者,他得到了人们的夸赞,他的善心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心情产生了愉悦,这便会进一步强化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他会继续做好事。受惠者知道谁是施惠之人,面对活生生的好心人,他会由衷地感激,他有了感恩之心,也就会推感恩之心而广之,由受惠而感恩,由感恩而施恩。旁观者看到了好人好报,他就会以做好事留名者为榜样,也走进发善心、做好事的行列之中。反之,做好事者不为人所知,做好事者的义举没有得到世人褒赞;受惠之人不知该去感谢何人;旁观者也不知道谁是榜样,久而久之,善人善举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是平常人。

苛求人们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在毫无实际意义地盲目拔高道德标准,把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变成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而也就不愿再去做了的事——一言以蔽之,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少。孔子之智慧超乎常人。通过孔子一批评、一表扬对比鲜明的两种态度,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明白些什么。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做好事”,心地善良的人们做了好事,该留名就留名吧,好事和美名相生相伴,好事和美名相辅相成!

能力再大这5点做不到的人不要重用(做好事不但应该留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