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关晓彤成长在一个曲艺世家,她的父亲关少曾是一名影视演员,而她的爷爷则是北京琴书的泰山北斗,创始人之一关学曾老先生。
关晓彤
关学曾,原名关士清,满族,1922年出生于北京,当时关家已经家道中落,为了谋生,年幼的关学曾卖过豆腐,卖过门神。13岁时学艺,常德山为师,学习当时风靡京津地区的“单琴大鼓”,关学曾不拘泥于此,经常编演新曲目,跟琴师吴长宝合作,改良了单琴大鼓,因其唱的是京腔京韵,于是关学曾将这门新的艺术形式,更名为“北京琴书”。关学曾为了养家糊口,上过电台、赶过庙会,也在天桥上“平地抠饼”。
关学曾一家三口
20多岁时,关学曾收到听众们送给他的一块匾,上书“琴书泰斗”四个大字。关学曾也是干这行,爱这行,经过他细心专研,将传统的五音大鼓和琴书大鼓不断发展,改变,以适应听众的需求。而且自己编写唱段,一天到晚离不开鼓、扬琴和唱本,他唱过的1000多段段子,其中有200多段便是出于自己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关学曾老先生说新唱新,在抗美援朝期间,关学曾先生不畏艰险,跟随众多的文艺曲艺工作者,先后两次参加赴朝慰问团,为前线的志愿军指战员带去欢声笑语。回国后,关学曾先生参与组建北京曲艺团和北京曲剧团。关学曾先生也老舍先生也是好朋友,老舍先生在观看曲艺剧后,提出宝贵意见,后来曲艺剧定名为“北京曲剧”。
关学曾老先生为人谦虚谨慎,任劳任怨,严于律己,无论演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来不挑剔,不像现在的小鲜肉小花旦经常抱怨,耍大牌。关学曾老人下去慰问演出的时候,经常身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甚至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猫耳洞里,都留下了关老的足迹,关老在这些地方演出了将近两万场。
在特殊时期,关老也因折腾,身体不好,老伴儿心疼嘱咐他,要多关心自己的身体,但老爷子仍然在台上谈笑风生,即便是退休后,只要观众爱听,老爷子也坚持创作、演出,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繁荣曲艺事业尽心尽力。
1988年关学曾老人被选为北京市曲协主席,那时的关老爷子已经66岁,老人家不辞劳苦,将曲艺带进校园。1994年,国务院向关学曾颁发了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关学曾老人在1996年的张艺谋电影《有话好好说》中,为张艺谋创作并演唱关于北京琴书的插曲。
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为其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6年,关学曾老人荣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德艺双馨楷模”称号。一个月后,关学曾在京去世,享年8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