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 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 有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的多学科财经类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对口专业(就业冰火两重天)(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单位就业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数量上呈现走低趋势

单位就业是指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订劳动合同 形式就业、国家基层项目、应征义务兵、其他录用形式就 业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单位就业、升学、出 国(境)、自主创业和未就业主要五种形式。 从近三年学校的就业数据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 单位就业为主,2015至2017届毕业生直接选择单位就业 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分别为81.81%、77.46%和 78.69%。其中,会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占比最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15至2017届毕业生直接选 择单位就业的人数占学院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84%、82.02%、77.91%,单位就业呈现走低趋势。 在单位就业中,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 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也是毕业生选择 的热门单位。

同时,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 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 的推广,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参与国家及地方基层 项目的人数相应增加,成为新的职业选择。

(二)国内升学成为毕业生的新趋势,且升学读研的比率稳中有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以及对人 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升学的比率也在不断提高。学校毕业生升学读研的比率也稳中有升,成为继单位就业之后的第二大主要毕业去向。学校2015届本 科毕业生4509人,其中468人国内升学,升学率为 10.38%;2016届本科毕业生4666人,其中425人国内 升学,升学率为9.11%。2017届本科毕业生4623人, 其中492人国内升学,升学率为10.64%。其中,会计 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升研率为10%,2016届升研率 为6.33%,2017届升研率为13.55%,且均为毕业生第 二大毕业去向,与学校整体就业趋势相一致。与此同 时,选择考研“二战”的同学人数不断增加,以适应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此外,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升、国际视野的拓 宽以及适应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部分学生选择出国 深造且逐年呈上升趋势,2015年至2017年出国深造 学生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为0.07%、0.92%和 1.15%。

(三)毕业生选择职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从2015年至2017年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各 专业毕业生选择职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以2017年的 数据分析为例: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 的专业35个,其中资产评估、信息与计算科学、农村 区域发展、工程管理、广告学等9个专业本科毕业生 的就业率达到了100.00%,实现了充分就业。2017届 本科毕业生中认为目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占 89.83%,其中“专业对口”所占比例为58.46%;由此可见,学校专业设置与目前的社会需求大体一致, 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其中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最高,专业相关度分别为98.65%、98.41%,96.88% 、91.30%、90.77%位居前五,均高于学校89.83%的总体水平,这也与学校的办学特 色相关。

(四)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第三产业,与国家 的产业政策契合

从总体上看,2015至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 业主要流向“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学、工商管理类及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也是学校的热门专业。 2015至2017届本科毕业生选择服务行业占单位就业的 比率分别为73.89%、80.54%、79.61%,而制造业的 占比仅为4.45%、2.57%、2.30%,传统制造业的就 业相对滑落。

河北经贸大学对口专业(就业冰火两重天)(2)

图1 2015至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析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改革 力度,进行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产业政策着力向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 此大趋势下,相关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不断增长,就 业结构必然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改变,毕业生流 向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 的“新常态”。第三产业成为吸引我校毕业生就业的 主要产业,同时,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布局与学校专业 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

(五)毕业生就业地区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 京津冀地区

河北经贸大学2015至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省内 就业人数占单位就业总人数比率高达 75.85%、76.87%、76.64%,北京占比

分别为7.73%、8.55%、8.16%,其中 省内主要流向了石家庄市,占比高于 80%。从就业地区流向统计数据分析, 京津冀地区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吸引 力较高的区域。这与学校所在地、毕 业生生源结构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同 时受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战略部 署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深远影响。

河北经贸大学位于河北省会石家 庄市,省内生源占总人数的70%以上, 而省内生源又以石家庄市、保定市等 居多,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主要以 省内为主。同时,河北省内环京津, 京津成为毕业生的重点择业地区。随 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雄安 新区战略部署的推进,人才一体化发 展成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 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越来越多的 毕业生会选择到此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中存在问题(一)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时点问 题有待商榷

我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统 计时间节点为当年的8月31日,这个 时间节点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该年份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原因有二:一是 因为许多用人单位规定毕业生在6月底 取得毕业证学位证后要经过3个月的 实习期或见习期,之后才签订劳动合 同,这部分学生确定不能在统计日期 前(8月31日)交回就业材料,因而 没有被算作就业群体(或质量就业群体);二是因为部分省份的国考或省考单位入职日期常在8、9月 份之后,签订就业协议常常在10月份或更晚,在统计截止日期之 前(8月31日)也不能交回就业材料,这部分已就业同学也未被统 计进来。因此,建议适当延长就业数据统计时间节点到当年的10 月底或12月底更科学,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当年毕业生的就业 状况。

(二)总体就业率与质量就业率差别较大

根据我校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学校广告学、酒店管理、资 产评估、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就业率达100.00%,表 面看,就业率让毕业生、学校和社会各方满意,但这个100.00% 是含有人才代理部分的,部分同学实际上没有参加工作,而是把 档案托管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因此,这种就业率应算作总体就 业率。而质量就业率应包含合同就业、签约、升研、出国读研、 公务员、基层项目、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总体就业率与质量 就业率差别较大。如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2016届毕业生总就业率 92.11%,质量就业率52.23%,二者相差39.88%;2017届毕业生总 就业率90.62%,质量就业率65.06%,二者相差25.56%。我们认为 质量就业率能够更客观、科学、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 况,让社会公众能更直观的观测到高校各专业的就业质量状况。

(三)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就业冰火两重天!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河北经贸大学对口专业(就业冰火两重天)(3)

图2 会计学院2015至2017届毕业生专业平衡度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作为高校,既要着眼于实现整体的就业率,也要注重各专业的 就业率。我校在实现整体就业率较高的同时,不同专业的就业不平 衡问题也比较突出,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学院之间的专业本身 不同带来的差距之外,同一个学院内部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和就业率的差别也比较大,以总毕业生人数居于前两位 的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这两个大学院来看,其内部的各专业间相 差甚大,会计学院的会计学专业2017年毕业生人数是629人,审计学专业毕业人数为55人,财务管理专业人数更少只 有3人,会计学和审计学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0.62% 和92.73%,财务管理就业率要远低于会计学和审计 学,因为只有1人就业,就业率33.33%(学校就业 质量报告未做体现),金融学院的金融学专业2017 年毕业生人数是324人,投资学、保险学和金融工程 专业毕业人数分别是44、43和38人,就业率分别为87.04%、84.09%、81.58%和79.07%。金融学相关专业和会计学相关专业是我校热门专业,就业率差别 背后,相关专业的平衡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 要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对口专业(就业冰火两重天)(4)

图3 金融学院2015至2017届专业平衡度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自主创业有较大提升空间

教育部强调:让千千万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竞相迸发、充分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经贸大 学创业人数虽填补了空白,但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 人数并不多。2015年自主创业3人,占比0.07%; 2016年自主创业3人,占比0.06%。2017年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中未分析就业学生中的创业人数,只是指 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较少,创新活动规模较 小,层次和水平不高”,因而在“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实现我校创业推动就业 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五)慢就业、不就业等新情况涌现

如何实现我校学生充分积极的就业是要持续加强 改善的一项工作。2017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或拟出国”,不急于就业的占9.92%,有单位接收, 但地点不满意的占7.63%。总体来看,未就业的主要 原因是就业单位与个人期待不相符、二战考研等。本 科毕业生没有接收单位的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竞争力 不足”和“就业岗位需求与自己专业水平不匹配”。 岳昌君、周丽萍(2017)通过对2003-2017年期间进 行的八次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确 实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因此未就业学生的求职 动机、就业观念、求职竞争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 需要教育和引导。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路径探析(一)调整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完善数据统 计口径

目前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当 年的8月31日,上文已经分析这并不能准确客观地反 映该年份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议适当延长就业数据 统计截止时间到当年的10月底或12月底,这样签约与 合同就业的学生的就业材料基本上都可以交上来,并 将就业总体就业率与质量就业量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公 示,这样就业统计数据能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当年毕 业生就业状况,增强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价值,并 对其他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

(二)平衡专业发展,提升整体水平

一是加大对弱势专业的扶持力度。配齐配强师资 队伍,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 干人才”的原则,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学 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吸 引高层次人才,培训有潜质教师,在适度扩大师资队 伍规模的同时,着力调整好师资队伍结构,按照课程 特色和研究方向配备教学、学术梯队,建设一支符合 专业建设和改革要求,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果卓 著的师资队伍,推动各专业平衡协调发展。同时针对 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度不高的专业,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 设置、建设和监测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