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口碑爆棚的迪斯尼新片《疯狂动物城》,大赞。

想象力天马行空,笑点俯拾皆是,人设细腻,细节精确到毛发,还有对《教父》和《毒师》的致敬……当然,最值得一看的,仍是电影讲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迪斯尼不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努力就能成功”的傻白甜梦想故事来哄小孩子,而是深度进化到成人才能看懂的政治寓言:

权力是如何利用偏见来变现的,以及偏见演变为“多数人暴政”的潜在危险。

个人觉得,《疯狂动物城》很可能成为划时代的作品,它让我想起了奥威尔的杰作《动物农场》。

本文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

1.

故事发生在“疯狂动物城”。在这里,食肉动物(人口占10%)努力克服千年来的野蛮天性,与食草动物(人口占90%)和平共处,共同营造一个乌托邦式的动物乐园。

疯狂动物城值得看嘛(没时间看疯狂动物城)(1)

不幸的是,偏见和暴力一样,藏在人心深处。你自以为不是个有偏见的人,其实未必。

朱迪解救了城内失踪的十四个动物,成了城市英雄。在新闻发布会上,朱迪说出了作为一个食草动物所潜藏在心底的恐惧和偏见——“食肉动物会野蛮化”。

动物城内骚动了,食草动物的偏见集体爆发,食肉动物面临及其危险的处境,连好朋友狐狸尼克也不能忍受朱迪,弃她而去。

朱迪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后悔不已,辞去了警察工作。

但动物失踪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原来,这些食肉动物野蛮化,都是人为——不,动物为——造成的。

看起来人畜无害、老实巴交、乐于助人的羊副市长,其实是个腹黑的阴谋家。

她先利用食肉动物野蛮化,搞掉了政敌狮子市长,又计划利用食草动物的集体偏见,形成“多数人暴政”的局面,把肉食动物统统赶出动物城,建立纯粹食草动物的乌托邦……

看着眼熟不?和当年希特勒的手法相似。

当然了,朱迪最终成功逆袭,力挽狂澜,不细说了。

羊并不像想的那么老实,兔子并不像想的那么愚蠢,狐狸也并不像想的那么狡猾。

老实、愚蠢、狡猾,很多时候是来源于你我心中的偏见。

2.

把叙事视角放在偏见(或歧视)上的美国电影有很多,最著名可能是200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了。

疯狂动物城值得看嘛(没时间看疯狂动物城)(2)

《撞车》以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反思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这种深植人心、毫无理性的偏见,往往是导致民族、团体、个人之间互相憎恨、甚至诉诸暴力的祸根。

在美国历史上,社会偏见被政客利用而导致的暴力行为并不少见(政客通常同时利用“偏见 信息误导 集体无理性”三个要素动员民间暴力),南北战争、排华法案(1882)、麦卡锡主义、对亚洲移民的明文限制(1965)……

事实上,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幽灵,一直徘徊在美国社会之中,从来没有真正散去。幸运的是,从政府到民间,从正式立法到文艺作品,美国人从不忌惮对偏见、以及对偏见引发暴力的反思。

这种反思已经在社会上达成一些共识——无论你是政治家还是学者,是作家还是演员,只要从嘴中说出了对少数族裔、女性、少数群体(比如同性恋)的歧视性语言,立马会引来全社会的声讨。

这种深入的讨论和反思,为社会织成了一道安全网——某个政治人物登高一呼,群众群起响应,用多数人暴政来消灭少数人自由的情况,不太容易出现了。

就像《撞车》中,最终个体的认知会对偏见行为自动纠错。

就像美国社会反对亚利桑那州政府通过修“隔离墙”来排斥墨西哥裔非法移民。

3.

需要警惕的是,偏见在我们社会中,同样盛行。

比如地域偏见。

城里人和农村人、上海人和外地人、北京人、河南人、东北人……每个地域的人们都被统一打上一个污名化的标签,然后不假思索地用这个标签概括一切问题。

最近一次是“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部分网民对“东北人”的无理性攻击。

网上流传的世界地图,玩笑和偏见并存。网上还有很多比这个更恶毒的中国偏见地图。

还有职业偏见。

以前一般都说农民工如何如何,现在的职业偏见更加细化,医生如何,法官如何,城管如何……每种职业都被臆测成某种具体恶行,法官=不公正,医生=收红包,城管=打人,然后用臆测得出的结论来粗暴地对待每个个体。

最近的一次出现在法官马彩云被枪杀后,部分网民凭主观臆测对她的人身攻击。

至于阶层偏见,那就更普遍了,仇官仇富的情绪弥漫网络。

比偏见更可怕的是拒绝反思。

事实上,有偏见的心灵,更容易被信息误导,被人为误导。因为偏见者“诠释一个模糊的情报时,他们只看他们想要的一面”。

不但不反思,有的人还引以为荣。一旦发生热点事件,立即从心中的偏见出发,不假思索,不加分析,迅速站队,然后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暴力——不要小看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可能是现实世界暴力的一种预演。

偏见一旦变成一种社会力量,其中就蕴含着某种危险性。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被打倒的“黑五类”、“知识分子”、“右派”……他们当然不全都是坏人,很多人后来不都平反了吗?

一个健康的社会,基本的公共生活框架应该是“个人自由 法治精神”,而不是“偏见 暴力”,如果我们学不会反思,那么只能学习祈祷了。

祈祷过去发生的偏见和暴行,不要发生在未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卡卡读书”原创,更多精彩文章,等您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