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史上,文人作文赋诗,无不在词语上千锤百炼,往往经人改一字而生辉,因此史上流传着许多“一字师”的典故。
最著名的典故,当属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贾岛走访友人未遇,便写下一诗,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骑驴返回路上,总觉得“推”字不够恰当,想改为“敲”字,于是反复做推、敲门的动作,不觉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轿子。贾岛忙向韩愈赔礼,并说明失礼是因为斟酌“推敲”二字。韩愈听了,深思片刻说:“敲字好!敲门声更显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
唐朝诗人高适,在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在僧房写诗曰:“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到钱塘江看潮时,见只有半江水,自己写“一江”水与实际不符,便回去改诗。一进门见已被人改了,忙问是谁,僧人说有一官员看了诗连声赞叹,又惋惜“一”字不如“半”字准确,就改了。高适经多方打听,才知是赫赫有名的骆宾王。
唐朝诗僧齐己,带着诗作《早梅》拜见诗人郑谷。其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笑说:“‘数枝’不能表现早意,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如醍醐灌顶,当即拜郑谷曰:“我一字师也。”。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在宜春江为其建祠堂,并写《严先生祠堂记》,有诗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拿给友人李泰伯看,李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很宏伟,有气派,而用‘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了,再把诗吟诵一遍,果然味道不同,“风”有“风传千古”之意,更能反映崇敬的意思。
北宋张咏辞政回家,自书一联:“独恨太平无一事,闲杀江南老尚书。”一天,萧楚前来拜望,吟咏对联后,把“恨”改为“幸”。解释说:“我改这字,如救老尚书一命,如今天下一统,大人怎能独恨太平?而‘幸太平’,意指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张咏猛醒,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赶紧向萧楚道谢。
宋代诗人王安石,有《泊船瓜洲》一诗,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原为“春风又到江南岸”,经他人提示,改“到”字为“绿”字,因此增色不少。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天与人闲聊,谈到晋朝,说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旁边小吏听了,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他感到奇怪:“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他,果然韵书里“干”下面清楚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感激地对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师啊!”
元代诗人萨都剌,撰有一联:“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感觉良好,一老人却摇头,萨都剌向他讨教。老人说:“这联有意境,只是上下联‘闻’‘听’皆隐‘耳’意。唐诗有‘林下老僧来看雨’佳句,不妨改为‘看’字。”萨都剌仔细玩味,上联“看”字隐“眼”意,下联“听”字隐“耳”意,不仅符合 “工对”,还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师”。
老学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