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铜鼓十二调”首次从民间登上镇宁自治县举办的迎新晚会舞台。
迎客。
铜鼓十二调演奏乐器组合。
拜铜鼓。
年轻人在传承“铜鼓十二调”的技法。
节日里,布依族群众围着铜鼓翩翩起舞起舞。
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铜鼓十二调”是流传在镇宁自治县城关、扁担山、丁旗、大山、募役、朵卜陇、沙子、六马、良田等地,布依族民间打击乐曲调中保存最丰富、最完整的音乐作品,布依族称铜鼓为“拉宁”(音译)。
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可追溯到汉文帝年间(前179年—前157年)。传说为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制造。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为文字记载。可见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最早的民族之一。
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用青铜铸造,呈圆墩形,鼓面圆而平,面径不超过50厘米,重量约10千克~15千克。鼓身分胸、足两段,连接部分略向外突,曲腰、中空,底部圆形敞口,两侧有耳孔。鼓面常见的纹饰有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齿形纹、网点纹、角形纹、菱形纹等。这些图案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古老的信仰崇拜观念,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
“铜鼓十二调”指用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是布依族独有的以套曲形式展现的较完整的十二段鼓乐,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古代音乐信息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宝贵资料。“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合成十二调。
敲击一次完整的十二调可持续10~15分钟,远在数百米外都能听到。
布依族铜鼓通常和唢呐、皮鼓、大镲、芒锣、木棍等混合敲击演奏,基本保持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民族特色。
演奏铜鼓前,首先要跪拜铜鼓,仪式庄严、规范。拜完后,演奏者两手各持专门制作的鼓槌,等待击鼓。作为2/4节奏的铜鼓调,正常的规律是四分音符在一个小节内的“强弱”关系,第一拍强,第二拍弱。然而“铜鼓十二调”演奏则是第一拍弱,第二拍强,重音转移到弱拍上。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现代流行音乐大多也采用重音转移的手法,证实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艺术内涵,以及在音乐学、民族学中的研究价值。
布依族把铜鼓视为有灵性之神物,因此平时将其保管在寨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家。珍贵的铜鼓在场面恢弘的庆典活动和重大的民族节日或送葬等隆重场合才使用。用时在其两耳系上红绸,请出来挂在堂屋中,举行庄严神秘的“铜鼓送迎仪式”。布依族将铜鼓尊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的团结鼓,对其敬若神灵,并年年奉祭,岁岁奉拜。
2006年6月,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安顺市获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张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