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乐府民歌。对于诗歌开头第一句“唧唧复唧唧”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上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本人认为有待商榷。

历来关于“唧唧复唧唧”的解释有三种。

第一种认为是叹息声。因为诗歌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没有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女孩的叹息声。似乎很有道理。只是这“唧唧”二字的读音和节奏和叹息声相差似乎太远。在别的古籍中也少有旁证。

第二种认为是织布机的声音。从读音和节奏上来看,比较符合。织布机的声音一阵阵传来,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在门口织布。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长吁短叹。美丽的姑娘皱起了眉头,愁容满面。木兰啊,是什么事情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就有后面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样看来此解合情合理。

第三种认为是虫鸣声。在一个夏夜,木兰和往常一样坐在门口的织机旁。月亮洒下银辉,屋子四周的树丛和田野传来动听的虫鸣声,给这个静谧的夏夜增添了韵致。木兰呆坐着,无心织布,脸上布满愁云,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怎么办呢?

本人认为,在这三种解释里面,第一种是最不堪一击的。第二种有合理的一面,但和第三种解释放在一起,即出高下。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并未收录“唧”这个字。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630页收录有“唧唧”一词。解释为拟声,形容虫叫声等。

另外,《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何谓乐府民歌?简单的说,就是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乐府是主管音乐的官方机构。中国最早的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集就是《诗经》。

而在中国传统诗歌,尤其是民歌里,大量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在《诗经》里面,大量运用了起兴这种手法。比如《诗经》开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就是形容鸟叫的拟声词。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后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这就是典型的起兴。

类似的例子《诗经》中还有很多。而且“起兴”这种民歌的表现手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我认为,《木兰诗》中的开头的“唧唧复唧唧”是起兴,通过描写虫鸣来表现环境,渲染气氛。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这样理解,更加符合民歌的特点,而且也让诗歌更增添了一些诗的韵味。


为什么会哼唧(究竟是什么声音)(1)


#木兰诗#花木兰#起兴#乐府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