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古代中医流派中的“世医流派”,是指以父子或师徒为流传的医学流派,在临床诊治方法和经验上往往自成一体,颇具特色,盛传一方,如孟河四家、龙砂姜氏、镇江大港沙派、苏州顾氏、昆山郑氏女科等。

沙鸥 止庵(沙石庵与沙一鸥)(1)

“大港沙派”最负盛名的当属沙石庵,业绍箕裘,且其弟、子、孙、曾孙皆执医于世。精通内、外、喉科,于温病深得叶天士真传,临床喜用辛凉、甘寒之品,每用石膏多至半斤,喜用西瓜。在外科方面,疮疡初期,强调以内服药消散;排毒引流,擅长用火针;外用药组成简单,药价低廉。

沙书玉(1802-1887),又作玉书,字石庵、石安,先祖五世行医。初在孟河行医,后迁至镇江大港,另树“大港沙氏”一派。《丹徒县志》称其“精内外科,医学甲郡,声振大江南北,著《医原纪略》《疡科补苴》等书,皆自抒心得,能发前人所未发之蕴”。在大港镇偏西一条小街上,专为远近就医者服务,这条街现在仍叫沙街,可见其行医与为人的口碑之佳。

沙石庵75岁时写成《医原纪略》,内容多为基础理论,如引证易经学理和格物致知的理论应用于医学。77岁时又写成《疡科补苴》,专论外科。《疡科补苴》记载了二十多则医案医话,还对刀针的禁宜、手法的运用等作了阐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外科的学术经验。对于外科疾病,沙石庵尤多心得。对于外疡初起,强调辛凉“内消”,力辟当时外疡初起,以辛温之剂发散的弊端。对痈疽的辨证,创造性地提出,痈疽同由燥、火、湿、热而成,疽是“毒火陷阴”“火伏阴中”,并非寒证,反对辛温补托之法,打破了痈为阳证属热,疽为阴证属寒的传统观念。又如一般认为外疡痛属阳,不痛属阴,痛易治,不痛难治。而沙氏则认为痛与不痛的关键,在于火灼血,湿多湿不多。火灼血,湿不能润血则痛,火不灼血,湿多能润血则不痛。不痛既不能用温药,也并非逆证。此外,还论述了如何从脓腐腥秽等方面辨析吉凶,并用大量病例证实。

沙石庵擅治温病,喜用辛凉、甘寒之剂。丹阳有新产妇患温病,医生拘泥于“产后宜温”之说,惧用寒凉。后由沙诊治。沙石庵持脉时,即问病家有西瓜否?病家以为先生欲食,乃觅十余斤重之西瓜一枚。沙曰:“我吃半只另半只给产妇吃”。病家虽疑虑,然信于医生名声,不得不与之食,食竟,病果霍然。

沙石庵之子沙用圭(字桐君),颖悟好学,传承医术。《丹徒县志》称其:“能传父学,精内外,一时公卿争礼延之”,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经常请其出诊,名噪一时。

“大港沙派”传至当代仍有继续,江苏省名老中医、镇江中医院主任医师沙一鸥即为“大港沙派”传人。

沙一鸥(1916—2013),江苏丹徒人,世传中医,是“沙氏中医”的第十代传人,擅长治疗血吸虫病、脾胃病。获“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曾任江苏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镇江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镇江市政协常委,丹徒县人大代表,丹徒县政协委员,多景诗社理事等职。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这是唐代温庭筠《利州南渡》中的诗句。其父沙铭三为其子取名“沙一鸥”。沙一鸥幼年读私塾,13岁就兼学中医基础、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16岁开始随父亲临症,抗战时期在丹徒县高桥乡行医。有一年恶性疟疾大流行,病倒的人几乎挨门逐户,他走村串户、连续工作,将该乡范围内的患者大部分治愈。救死扶伤的成就感,让沙一鸥坚定了一辈子从医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沙一鸥参加了联合诊所,1956年到丹徒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工作,任副主任医师。1958年出席全国农业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上世纪50年代,西医对血吸虫病束手无策,沙一鸥与同仁潜心探索,经过多年努力,总结出“西药利尿,中药扶正,扶正治本,逐水治标”的一整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他主张标本兼顾,攻补并重,中西结合;治腹水以攻水不伤正,扶正不恋水为目的;并重视饮食调养与善后巩固措施,以杜防复发。除病情复杂,应辨证论治,采取综合治理外,提出了早期治肝,以调气疏瘀为主,中期治脾,以崇土逐湿为主,末期治肾,阳虚以温补命火,阴虚以填益精髓为主的治疗三个阶段。经他治疗的血吸虫病、内科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有关血吸虫病肝硬化等论文著作发表在《江苏中医》等刊物上,为发掘和弘扬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沙一鸥73岁从丹徒县血吸虫病防治站退休,又受聘于镇江市中医院脾胃科病专家门诊,一干又是23年,他开心地说:“我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工作,值了。”他坚持早上班、迟下班的习惯,中午不休息,有时忙到晚上7点才能下班。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医者父母心”“患者相信我,我不能草草了事”“对待病人,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细心”。有些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顾虑重重,他都是和颜悦色地详细解答,讲解调摄养生的方法。除了处方用药外,他常叮咛患者:饮食得当可以少走弯路,提早康复。

2013年7月9日,沙一鸥在镇江病逝。多景诗社诗友梅和清赋诗悼念:忆昔岐黄笔墨,众家评说双精。百花齐放各争鸣。挥笺传道义,诗话点心灵。风雨春秋一梦,惊闻桐叶飘零。唐清丽句再无声。先生从此别,吾泪不由倾。( 王荣 王抒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