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太阳系内一共有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冥王星也被看作是行星,后来被定义为矮行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太阳系有100多颗行星)

为什么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

众所周知,太阳系内一共有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冥王星也被看作是行星,后来被定义为矮行星。

(图片说明:八大行星)

关于行星的定义,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所争议。甚至在有些人心中,太阳系有100多颗“行星”。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400年前说起。

在400多年以前的时代,西方人还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公转。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人类才逐渐意识到其实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在那个时候,西方人管所有直接或间接绕太阳旋转的天体都叫作行星。

比如伽利略在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的时候,他将其称为美第奇行星(Medicean Planets)。伽利略卫星这个说法,其实是后来人们命名的。后来卡西尼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土卫六的时候,也表示自己发现的是新行星。

(图片说明:伽利略卫星)

不过,提出卫星概念的,也正是伽利略。他在1932年的时候,开始用卫星(Moon)这个词来称呼那些围绕着行星公转的天体。至于行星的定义,他认为就是自己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光才变亮的天体。这么看来,在他的体系中,行星和卫星的定义甚至也不矛盾,因为卫星也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的。换句话说,伽利略认为,卫星是行星的行星。

到了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发现了小行星带中的谷神星,并且继续按照传统称之为行星。随后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同样如此。

(图片说明:谷神星)

随着天文学家们在木星和火星之间发现的小天体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这个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新发现的天体越来越小,怎么配得上和地球这样直径超过10000公里的天体平起平坐呢?更何况,这些天体连卫星都比不上,体积小得多,怎么可以叫作行星呢?

于是,有人提出了小行星(Asteroid)的概念。从此,行星的定义在人们心中就变成了直接围绕太阳公转的大型天体。比如1781年赫歇尔发现的天王星,以及1846年勒维耶计算出来的海王星,都毫无疑问地被归类为行星了,因为它们确实是大型天体。然而这个所谓的“大型”,又是相对比较主观的概念——到底多大就算是大型了呢?

(图片说明:水星)

好在那个时候,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和最小的行星水星之间尺寸差得太多,前者只有接近1000公里的直径,后者有4800多公里,所以区分起来也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不过我们知道,太阳系那么大,人类早晚会发现介于二者之间的天体。到那个时候,问题就会变得尖锐起来。

说到这,就轮到我们的冥王星登场了。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首次观测到了冥王星,让人类关于第九大行星的问题尘埃落定。限于当时人类的技术有限,无法精确判断冥王星的尺寸,所以一度认为它和地球差不多大。在这种情况下,把它归类为行星是毫无疑问的。

(图片说明:冥王星)

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冥王星的尺寸就越来越精确了。一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它的直径连2400公里都不到,比月球还小得多,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就成为了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

一直到了2005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了更加遥远的阋神星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尖锐了。他们认为,阋神星比冥王星要更大,所以应该宣布发现第十大行星了。但也有人认为阋神星太小了,不配称为行星。可问题在于:连比阋神星小的冥王星都算是行星,凭啥阋神星不能叫行星?

(图片说明:冥王星表面环境假想图)

这个争论在2006年终于算是尘埃落定,在当年举办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天文学家们正式给行星下了定义,最终明确了太阳系各个天体的归类情况。根据这次大会的讨论结果,行星必须满足3个条件:

  1. 直接围绕恒星公转,这就和卫星区分开了;
  2. 引力足够大,使自身几乎呈球体;
  3. 能够清除自己轨道附近的空间。

根据这个标准,如果能够满足全部3个条件,那就是一颗行星;如果只满足前两条,那么就是一颗矮行星,冥王星、阋神星、谷神星就是这样被归类为矮行星的;如果只能满足第一条,对不起,你就只能是一颗小行星了,比如灶神星、婚神星等。

(图片说明:灶神星和月球的对比)

看起来行星的定义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不过这里还有一些小插曲。

首先就是冥王星和阋神星之间的“恩怨纠葛”。尽管最初的估算表明,阋神星比冥王星大,导致冥王星在争论中被踢出行星行列。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冥王星直径大约是2377公里,阋神星大约是2326公里,其实是冥王星更大一点。不过行星的定义已经给出,冥王星也没有办法重归行星行列了。

另外,还有一些科学家从复杂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角度来对行星进行定义。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太阳系内除太阳以外的大于500公里的天体都是行星,包括冥王星、阋神星,甚至包括月球、土卫六、冥卫一等等卫星。因为除了围绕公转的中心天体不一样之外,这些天体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图片说明:阋神星和冥王星的对比)

如果是按照这样的理论,那么太阳系内的“行星”可就太多了,不下于100个。而且,有一个学科就叫作行星科学,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也会去研究一些卫星或者小行星的地质学或地球物理学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好像还真可以把它们都称为“行星”。

总之,天体分类的定义最终还是要为天文学做服务的。如果是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的,自然是可以把这些天体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对于公众来说,行星和卫星的确是需要严格区分的。环境不同,称呼不同吧。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就点个赞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请关注我,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