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新闻网清明节祭扫先人墓由来已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插柳带柳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的习俗有插柳带柳吗(祭祖插柳)

清明节的习俗有插柳带柳吗

来源:聊城新闻网

清明节祭扫先人墓由来已久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墓 祭 ”大 约 在 南 北 朝 时 就 已 形 成 习俗。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将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不久,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百姓历来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么穷困的家人,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间也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旧时,百姓均有上坟之风俗。当天,一般是后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锨,到自己的祖坟林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在每座墓顶压上一张黄表纸,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民间有一种说法,祭奠祖坟一般不穿红衣服,应穿素衣为好。给坟墓上添新土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敬孝。给坟墓添土时,须去远处取土,取土时须平取忌掘土。”东昌府区沙镇 86 岁的陈于合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除了民间的祭祖上坟外,扫墓祭奠英烈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每年的清明节,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以及大学生、市民等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来到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深鞠躬、献白花、看事迹,以不同的方式凭吊革命先烈,追思先烈。

清明节户户插柳外出去踏青

在北方尤其聊城一带,清明节正值柳树发新芽的时节。60 后、70 后的人都记得,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都插上柳条,有的还给耕牛和狗带上特编的柳条圈。插柳的目的是令马蜂、蝎子敬而远之,不敢蜇人。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旮旯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 “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条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还有很多小孩子将嫩柳条截成段,将柳 皮 拧 下 来 做 成 哨 子 ,吹 得“ 呜 呜 ” 响,寓意警示蝎子、马蜂不要靠近,也让年幼的孩子们自得其乐。

以前,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意思是,清明的时候不插柳枝,即便是漂亮女子也会变成老太太。还有一种说法是,插柳能吸引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清明节,门户上插柳条是多年来的传统民俗。不过,近几年这种民俗情节似乎越来越淡。在农村或郊区偶然可见折柳插于门户的习俗。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聊城市首批签约艺术家刘旭东说,在临清,清明节除了祭扫上坟外,还有一个习俗是“扎青”,早饭打点儿菠菜汤、韭菜汤之类的,算是“见了青”。清明节正值仲春,旧时人们认为,一年中过了这个节气,就能吃生瓜梨枣、凉菜等寒食。这个时节,人们携酒食到野外野炊、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清明节习俗也不尽相同。除了祭扫、插柳、踏青等外,清明节还有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射柳、斗鸡和运动等。

来源于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