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刘栋

【编者按】

新冠疫情之外,另一场对人类影响更为深远、严重的危机——气候危机正在进一步恶化。今年夏天北美的持续高温、西欧和东亚的暴雨洪水,西伯利亚、东地中海的森林大火都只是未来的预演。

在全球升温的背景下,未来极端天气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该做些什么来迎接这一变化?即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将刊发系列报道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大火一直在燃烧着,从未如此这般燃烧。浓浓的烟雾淹没了小镇,几乎什么也看不见,吉莉安·格雷格(Jillian Gregg)几乎无处可逃。

“我们被新冠疫情堵在家里大半年,原本以为夏天可以出去了。但是野火来了,你出不去,因为你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是晴天,你也看不见太阳到底在哪里,因为烟太多了。你不能出门,你需要的是一个防毒面具。”格雷格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这是一个“致命”的夏天——过去的几个月里,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持续面临着极端高温、严重干旱和肆虐野火带来的地狱般气候噩梦。美国西海岸的野火已经燃烧了一个多月;在大西洋另一端,野火逼近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古奥林匹亚。甚至在通常寒冷的西伯利亚,地面温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18华氏度(47摄氏度),野火的烟雾史无前例地飘到了北极。

但这些情况并不完全令人惊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警告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今年7月,俄勒冈州立大学学者格雷格和来自153 个国家/地区的 14000 多名科学家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证据表明了非常令人不安的趋势,同时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展甚微。他们再一次向全世界发出明确而迫切的警告:气候紧急情况即将到来。

而它已经来了。

过去几年,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灾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增。其中,科学研究显示极端高温天气和随之而来的干旱与野火是公认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极端天气事件。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纪录片《2020:极端气候年》中这样描述:每一年人们都被告知,这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次火灾。每一年,他们发现又被更大规模的野火包围。许多人从满不在乎变成了目光呆滞,从漠不关心变成了疲惫不堪。虽然极端气象灾害已经不再鲜见,但是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却屡创纪录。我们要阻止气候变化继续加剧我们的痛苦之前,先要承受我们过往所造下的“孽”。

问题是,我们还能够从下一场灾难中幸存吗?

全球高温干旱最新消息(高温干旱和野火)(1)

一名消防员在加利福尼亚州昆西附近的迪克西火灾控制区内监测火灾

高温来袭

6月24日,日本附近的西太平洋上空下了一场雨。这场雨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却在遥远的北美西海岸掀起了一波“大浪”。

这股热带低气压引发北半球上层大气中产生了所谓的“行星波”(planetary waves,又称罗斯比波,一种大气长波)。这股“波浪”被急流(jet stream,指数条围绕在地球上空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对地球的天气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向东一路引导到北美。

就像拨动的吉他弦一样,一路上,这股“波浪”不断放大,直到它靠近海岸时像海浪一样“破裂”——在北美西部上空创造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高压区域。

根据格雷格博士的解释,这个高压区域引发了北美西海岸不寻常的极端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从加拿大西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北美中西部地区。这一高压系统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进一步引发了另一波在北大西洋的“波浪”,使得北欧地区发生了同样的极端高温天气。

就像多米诺骨牌,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北极的冰盖大量融化,使得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随着冰的融化而削弱,产生了所谓的“北极放大效应”,进一步影响到环绕全球的高速气流(急流),使其移动变慢,并更容易在某个地区停滞。当某一地区出现高温天气时,就会变得更极端和持久。

一项针对上述高温天气的归因研究指出:如果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北美西部出现如此极端高温几乎是不可能的。

仅仅截至6月28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就打破了43项历史高温记录。然而没过几天,7月2日,温哥华以西的小镇利顿(Lytton)在被一场野火毁灭之前录得了该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度49.6℃ 。

“这一历史性事件已无法用语言描述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环境和气候变化部的推特上写道。“这种高温更像是典型的中东地区夏季的温度,而不是一个拥有落基山脉和冰川国家公园的省份该有的温度。”

这一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事件正在产生多种重大影响:人类、动物和植被的热应激;空气质量(稳定的热空气造成的污染物);森林火灾风险;山区冰川融化导致山体滑坡;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无法应对高温出现的损坏和故障;以及许多其他社会和经济风险。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高温就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

这并不是北美独有的现象。专门研究极端天气统计的西班牙气候学家和天气历史学家马克西米利亚诺·埃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发现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俄罗斯西部和里海周围地区。埃雷拉创立并维护了“世界极端气温”网站。作为一名独立研究员,他自 1992 年以来一直在分析全球气象原始数据并跟踪天气记录。

他告诉澎湃新闻,“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了非常强大的高压脊形成的“热穹顶”——将空气压缩升温导致北美洲的极端温度。它最有可能与太平洋的变暖有关。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平均气温的升高,我们在统计学上将看到更强烈、更频繁的高温。”

全球高温干旱最新消息(高温干旱和野火)(2)

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干枯的湖泊

干旱和野火

紧随高温而来的,是严重的干旱和地狱般的野火。

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地面蒸发增加,为风暴提供了更多的水分,但它也加速了地表的干燥,使得在没有风暴的情况下加剧干旱。今年以来,美国西部正在经历本世纪最严重的干旱,并且由于炎热干燥的天气将持续,干旱也难以缓解,这可能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用电短缺并引发野火。

根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西部七个州超过 93% 的土地处于干旱状态,近 59% 的地区正在经历极端干旱的情况。

干旱已经威胁到整个美国西部的社区供水。今年6 月,政府官员警告说,加州第二大水库奥罗维尔湖(Lake Oroville)正在迅速枯竭,以至于它可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得不关闭——影响到80万户家庭的电力供应。为胡佛水坝供电的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也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进一步引发了对西部许多州水电供应的担忧。

在这种极度干旱的环境中,一点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大火。山火的直接起因可能各有不同——闪电、高压电线起火、交通事故、商业开发、游人疏忽、故意纵火等都可能引发火灾。然而,在越来越多旷日持久的罕见山火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推波助澜,那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和干旱。

夏季山火原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格雷格博士告诉澎湃新闻,过去5年美国西海岸的山火模式已经和过往大不相同。“我们过去说火灾,可能在沙漠里、山上、加州、遥远的阿拉斯加或加拿大,然而现在就在我家门口(加州北面的俄勒冈州),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更戏剧化的是,火灾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2010年比上世纪90年代火灾频率翻了一番,这个数字在过去10年又翻了一番。”

不仅仅是美国,几乎同样的情况近几周来在土耳其、地中海沿岸也引发了熊熊野火。野火迫使这些地区的游客和居民不得不紧急撤离,眼睁睁看着大片森林、房屋被烧毁。

高温加剧了森林火灾,而森林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会进一步推动气候变暖,如此循环往复,这可能是频繁且持续的山火所能造成的最深刻、最令人担忧的影响。

全球高温干旱最新消息(高温干旱和野火)(3)

2021年7月16日,在俄勒冈州布莱附近的夜间,大火照亮了烟雾。

“尚普兰塔楼”效应

过去几年来,美国加州“越烧越旺”的野火显示: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不寻常的随机、短期的自然天气模式组合而成的,这种模式因长期的、人为的气候变化而加剧——在过去的 30 年中,全球变暖使大部分地方变得更加温暖和干燥。

高温、干旱和野火本身也是相互关联的。科学家们表示,气候变化在上述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气候变暖,同时涉及干旱、热浪和火灾的复合极端事件数量将增加。干旱事件与极端热浪相结合,使地表变干并使其更易燃烧,从而增加了火灾风险。预计南欧、欧亚大陆、美国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的火灾天气将变得更加可能,事实上,这些地方近年来都遭受了毁灭性野火的围困。

全球各地目前的高温、干旱和野火比往年更加严重和广泛,这已经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政策回应,这些极端气候可能会继续使人类社会陷入巨大的危机,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世界。

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份气候变化科学报告,几乎没有考虑1.5摄氏度是全球变暖的安全极限的观点。然而在今年8月9日,IPCC在第六份报告中悲观地预测,无论怎样,我们的世界到2040年都会达到1.5摄氏度升温的临界值。而如果排放量不受控制,1.5摄氏度可能在10年之内就能达到。

在通往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路上,极端天气事件大幅增加的未来已经不可避免,健康、生计、粮食安全、水供应和经济增长的风险都将大幅提高。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极端天气事件只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小部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科学家的警告当做一回事?一个更多人会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我们的未来会怎样?

格雷格博士举的一个真实的例子或许是最好的回答:“三年前,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郊区的12层公寓——尚普兰塔楼就被工程师们检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然而没有人愿意支付维修的成本,以至于就这样一直拖下去。今年的7月1日,人们终于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已经太迟了——6月24日,大楼轰然倒塌,97条生命葬身其中。”

“这就是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的事情。科学家们说,这是一场正在形成的灾难。我们需要将这个消息传出去。我们希望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格雷格说。

责任编辑:张无为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