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英国首相,咱们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学过历史的各位,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战中临危受命的温斯顿·丘吉尔。

1940年,面对纳粹德国在欧洲的疯狂扩张,温斯顿·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他领导人英国人民赢得了二战,也被评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2002年更是被英国人民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领袖”,在战前却反复不定,最终为了现实利益放弃了自己曾经的主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英帝国的首相被迫妥协呢?今天,咱们就聊聊,英国首相的“现实主义”外交。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1)

战前反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丘吉尔对苏联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好感。

1917年,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在此时,保守党出身的丘吉尔就已经对苏俄开始了敌对,在他眼中,这个“红色”的政权,早晚有一天会打破资本主义原有的“游戏规则”,并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面。

丘吉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首先,苏维埃是社会主义,大英帝国呢?资本主义,对吧。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按照上个世纪的说法,那阶级敌人之间,可不是请客吃饭,那可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啊。

其次,苏维埃宣传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更是让丘吉尔不寒而栗。要知道,大英帝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工人了,工人是什么?无产阶级啊,这要是英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了,他们这些人就得卷铺盖卷滚蛋。

除此之外,这个新生政权不仅发育良好,还日益壮大,一直想当老大的英国,看到这个后起之秀冉冉升起,心中难免一凉,好家伙,初生牛犊不怕虎,搞不好以后老大的位置要换人了。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2)

正如丘吉尔所料,在布尔什维克的带动下,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这个新生的政权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一家独大的局面,更是让全世界的殖民地都看到了自由独立的希望。而殖民地最多的,正是“日不落帝国”。

这就让大英帝国很不爽,丘吉尔对于列宁也是咋看咋不顺眼啊。在丘吉尔的书中,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这股新生力量”的反感和不满。丘吉尔也一直把苏俄和后来的苏联视为大英帝国最大的敌人,眼中钉肉中刺。

这个时候,欧洲大陆也不太平。1932年,希特勒上台,这位老哥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各位没想到吧,纳粹党也是民选政党,人民选出来滴。

这回欧洲可就变了天了。咱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德国战败了,那被各国列强欺负的这叫一个惨啊。但是希特勒不管什么凡尔赛条约,频频用行动来试探这些列强的底线。

1939年3月,德国兵不血刃拿下捷克。这让丘吉尔忍无可忍,但是这个时候他还不是首相,所以他只能用公开演讲的形式,指责英国的“绥靖政策”是给自己挖大坑,并且呼吁,必须马上停止,而且再次联合起来约束德国的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在这场演说中特意提到了联合法国和苏联。不得不佩服,能说出联合死对头这种话,就看出丘吉尔注定是成就大业的人。

咱们知道,英法两国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有百年战争,打的是不可开交。对于苏联,更是咋看咋不爽。但是国难当头,大英帝国毅然决然的准备尽释前嫌,跟两位曾经和现在的对手握手言和,同仇敌忾。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3)

苏德联盟

虽然丘吉尔的演说大义凌然,但是当是他人微言轻,说了不算啊,对于英国的“绥靖政策”也就只能小寡妇看花轿——干着急了。

1938年4月,德国要求捷克划出日耳曼人居住的“苏台德”,引发捷克危机。当时的英国张伯伦却依然不为所动,继续“绥靖政策”,张伯伦天真的以为,这是丢卒保车、甚至丢车保帅都可以接受,为了满足希特勒,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无独有偶,老对手法国也是这么想的。早在1938年之前,苏联就主动示好,想和英法一起联手把德国扼杀在摇篮里,可是英法根本没当回事,不带你玩。

一直到了1939年,英法两国发现,别说丢车了,连帅都要丢了。这才又跟苏联联系,三国在莫斯科举行谈判,但是谈判归谈判,英法两国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法国就想了,德国就是想占领一些小国,我这么大个法国怎么也得让我三分吧。

英国也觉得有了英吉利海峡,就跟咱们古代的长江天堑一样,有恃无恐。所以这次谈判谈了半天,也没有个实质结果。

一看英法两国这个态度,可把斯大林急坏了。你们俩有恃无恐,我没有啊,我恐啊。他也怕德国进攻苏联,所以情急之下,斯大林一不做二不休,打不过你就加入你。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4)

1939年8月23日,苏德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操作可把英国吓坏了,英国上下是一片沸腾了,纷纷传言,苏联加入法西斯了。

只有丘吉尔看出来,联盟不可能长久,这只不过是苏联为了自保,走的一招缓兵之计。说白了,丘吉尔也知道,要不是英法两国对德国抱有幻想,苏联怎么可能跟德国签订条约呢,还不是咱们己不争气,自作自受。

结果咱们大家都知道,一味的退让换不了和平,换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这各界的压力之下,张伯伦也只能灰溜溜的下台,而接过重任的正是目光深远的丘吉尔。

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联苏抗德

丘吉尔可没有张伯伦那么天真,他很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尽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英国还是尽一切可能拉拢苏联。

这个时候,丘吉尔已经把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放在一边,大敌当前,这个时候讨论社会意识,根本毫无意义。

虽然他本人可能依然对苏联没有任何好感,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最伟大的英国人”,就在于他能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情感之上,正如他所说“这不是一个左还是右的问题,而是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这可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或者是摆摆样子,丘吉尔是拿出来自己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诚意的。首先他派亲苏的克里普斯爵士担任驻苏联大使,又亲自写信给斯大林,在信中是各种跟苏联套近乎:虽然从地理上,文化上我们都不同,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并且主动承认之前的错误。

除了套近乎,还仔细分析了当时局势,指出德国的扩张早晚有一天会威胁到苏联,并且说明两国联手,会比其他欧洲各国联合更为有效。最后还不忘自吹自擂一下,说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把欧洲从德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5)

虽然信写的很诚恳,当时斯大林还是对曾经朝秦暮楚的英国态度冷淡,狼来了的故事听过吗。但是英国没有放弃,1941年,英国继续表示如果一旦苏联受到德国的威胁,英国愿意出兵,出钱来帮助苏联。

而且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周,丘吉尔还电告斯大林,把德国要进攻苏联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递了过去,还说一旦战争爆发,那我们大英帝国也绝不含糊,该出钱出钱,该出人出人,替兄弟出头。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当天晚上,丘吉尔发表演说:“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

看到英国这么有诚,再加上德国的猛烈进攻,苏联也开始倾向于跟英国联合。1941年7月,英苏两国签订了《在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协定》,英国人也毫不食言,马上给援助。随后两国又签订了《英苏互助条约》。

其实在二战期间,英国也不富裕,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烧钱,尽管如此,英国也丝毫没有一点犹豫,不管是钱还是人,该拿就拿该出就出,这一点还是非常仗义的。

仅仅1941年到1942年之间,英国就拿出来1800架战斗机、1250辆坦克、100万发炮弹,甚至把原本装备自己的两万多只步枪也一起交给了苏联,除了武器装备,还有各种原料,军靴,军大衣也是源源不断的运往苏联。

就连流亡英国的11个国家,也在英国的推动下,跟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大英帝国这次可算是下了血本了。

丘吉尔外交能力(丘吉尔的外交之道)(6)

年轻时的丘吉尔

结语

后来的故事咱们也知道了。二战结束之后,丘吉尔马上变脸,再次坚定不移的站着反苏的立场上,还去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他也成为了美苏冷战的推动者之一。

现在看来,联苏抗德无疑是最英明的选择,尽管丘吉尔本人对苏联深恶痛绝,他也深知英苏之间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但是他始终没有被个人因素和国家因素所左右,他一切行为都出发点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实实在在的利益。

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也证明“伟大”这个词他当之无愧,当然,最能证明的还是那句话:可见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