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这段话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概意思就是: 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尽管中国历史很悠久、很灿烂,但这样的人并不多,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王守仁的学术思想来源于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我们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将其发展推向了巅峰时期。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余秋雨先生赞叹王阳明是寥若星辰般的人物,足可以说明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不但继承了心学,同时也将心学的发展推向了高潮。王阳明将他的品行、情怀、学问融进了他的哲学思想。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对阳明先生的心学概括为: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因心学的发展而誉满天下,天下才子慕名而来。这其中包括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起初拜王阳明门下为生活所迫,后来转而治学,创立泰州学派。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对阳明心学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阳明其人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王守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王守仁出生同样充满神话般色彩,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于是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明史王守仁传

或许王守仁神话般的出身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决定了他成为一代宗师。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2)

王阳明故居

史料记载,王阳明先祖王纲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做到了南京吏部尚书这个高职位。

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广贵幸,华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指陈甚切。帝命中官赐食劳焉。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3)

王阳明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世家,没有像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养尊处优。反而将家族沉淀的文化底蕴传承下来。十二岁那年开始读私塾,从小就显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和才华。十三岁母亲郑氏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人生一大挫折。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使他勇往直前,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埋藏心中。

十三岁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的回答就注定他的道路曲折但又他就不同凡响,喊出了:“科举并非一等要紧事”,乃读书做圣贤。什么是圣贤?即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古往今来,圣贤有几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4)

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宦官专权。导致明朝朝政腐败,义军狼烟四起。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5)

朱祁镇画像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御驾亲征,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命运的终结。明军战败投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廷重臣像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战死。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6)

进军路线

大明王朝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下老弱残卒不到十万。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学好兵法为国效忠,上马平天下,下马做圣贤。

王守仁十五岁就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但是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王守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塞外,感慨颇多,心中充满了经略四方的宏伟志向。

格物致知

弘治二年(1489年),这一年恰逢冬天,王阳明因送新婚的夫人从南昌返回老家浙江余姚,舟路过广信(今广东封开县至广西苍梧县)的时候,顺道拜访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娄谅,并向娄谅请教学问。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什么是格物致知?或许这一解释是最好的回答。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全唐文六百三十七卷

王阳明通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格使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那一年娄谅68岁,王阳明18岁,可以说娄谅是王阳明的启蒙导师,娄谅所授知识也是日后心学发展的开端。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7)

步入仕途,被贬悟道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中举,在学业大有长进的同时也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这为他日后平叛宁王朱宸濠叛乱奠定基础。然而王阳明屡次考进士不中,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取得了会试第二名的骄人成绩,成为了一个工部的实习生。

《年谱》记载到:是年春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8)

廷仗

当时的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看到刘瑾恃权肆虐,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心忧国家,上奏公开弹劾宦官刘瑾。刘瑾恼羞成怒,将戴铣廷杖后投入监狱。王守仁上书朝廷,为戴铣辩护,认为戴铣是言官,不能因说话而获罪。这样一来,天下事务将来谁还肯说话啊?此时朝廷无一人敢说话,我们的王阳明先生挺身而出,上书朝廷,挽救戴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正义在人间。

换来的结果是刘瑾又把王阳明先生抓起来了,廷杖四十,发配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起了龙场驿栈驿丞,管理驿站的车马迎送和沿途官员的吃喝拉撒,这是一个没有官阶的职位。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9)

贵州龙场

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多民族居住没有开化的地方,当地人野蛮不讲道理。王守仁没有气馁而是教化当地人,天长日久受到民众的一致爱戴。就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他对《大学》有了新的领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随之写出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在这本书中王阳明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就是目标,一旦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就奔着目标奔跑、努力。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0)

阳明洞

平步青云

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在龙场呆了三年,临走的时候百姓夹道挽留。王守仁叩谢百姓,头也不回的到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担任知县。我想王阳明也是不舍当地百姓,在这个孤寂的地方,是当地百姓陪伴了他三年,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同年八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进京城,开始了京官的生活。这时候王阳明仕途平步青云,一路飙升,在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成为国家领导干部,重新回到权利的中心。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1)

平定江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举朝震动,只有当时的礼部尚书王琼自信地说:“只要王守仁在江西,叛贼一定能够剿灭。

那么此时的王守仁在哪里呢?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叛乱。走到丰城这个地方的时候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王守仁立即赶往吉安,王守仁深知朱宸濠一旦沿长江东下,那么南京势必保不住。作为朱元璋建都的南京一旦丢失,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据主动,如果朱宸濠再振臂一呼,许多墙头草势必会站在宁王这一边,无疑给平叛增加无形的困难。

到达吉安以后,王守仁做了三件事情: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1.募集义兵:王守仁手中因为无兵可派,所以聚集各府县的士兵,为了后勤保障,王守仁加紧征调粮食、打造兵器战船。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2)

2.发出檄文

王守仁向各地发布檄文勤王救驾,并向各地散布谣言,声称朝廷十万多兵力镇压宁王。

就在宁王犹疑不决,王守仁已经率领组建的八万军队,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3)

3.出兵征讨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4)

鄱阳湖

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叛乱历时35天宣告结束。

但是这样大功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认为抢了皇帝的风头。王守仁心怀意冷,称病回家。

学术思想

王阳明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致良知”为主。“心即理”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得出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是主要内容,“致良知是核心思想”。

作为主要内容“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需要注意“知”不是知识的意思,“知”是“良知”,“行”,是对内心想法的实践。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要和自己的行动一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5)

致良知是核心思想,龙场悟道奠定了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

某与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贵州三年,百难尝备,横逆之加,无月无有。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6)

王阳明心学产生的政治背景是大明王朝由盛转为衰的时代,统治阶级腐败、黑暗:皇帝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宦官专权,皇室贵胄霸占农民田产,致使民怨沸腾,起义遍布全国;加之宁王的叛乱,可以说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作为当时国家统一认可的哲学思想程朱理学束缚人民思想,失去了人性的活力和教化,此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解放人民思想,改变社会面貌;达到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高尚的人的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王阳明思想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7)

结语: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一艘船上,临终之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一生是光明的,心地是善良的。他的心学是留给后人为之骄傲的哲学财富,他的思想流传千古。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择善(立德立功立言)(18)

王阳明墓

参考资料:

《明史》

《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全集》

《传习录》

《 瘗旅文 》

《 教条示龙场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