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易混淆成语辨析积累(100易错成语辨正例析)(1)

【成语·辨正例析】100易错成语辨正例析

例1、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办法而煞费苦心。褒义。

▲例句中褒贬不当。

例2、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用在例句里不合语境。

例3、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不拜用于师生之间。

例4、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忍辱负重:指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例句里是大词小用。

例5、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行云流水:比喻诗文自然流畅,无拘无束。

▲用错对象。

例6、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喋喋不休:指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多含贬义。

▲褒贬失当,且语义重复。

例7、“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说长道短: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句中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不能用“说长道短”来形容。

例8、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句中褒贬失当。

例9、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例句中不合语境,应改为“耳闻目睹”。

例10、受利益驱使,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魂。

▲句中用错对象。

例11、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这里用错了对象。

例12、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这里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用错对象。

例13、大型音画舞蹈《梦在这里飞扬》,将老干部们发挥余热的场面展现得琳琅满目

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句中用错对象,应改为“淋漓尽致”。

例14、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服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各司其职

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

▲不合语境。

例15、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济济一堂,尽情地谈笑。

济济一堂: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用错对象。

例16、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例句中与“孤傲”、“自负”等词相矛盾。

例17、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都是光明的孩子,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长得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不合语境。

例18、作为时代的年轻人,必须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遇事能自作主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自作主张: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

▲感情色彩不当。

例19、陈静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让她在公开场合发言,她往往会恼羞成怒,一句话也说不完整。

恼羞成怒:恼,气恼,恼恨;羞,羞臊。因气恼和羞愧而恼怒。也作“老羞成怒”,贬义词。

▲感情色彩不当。

例20、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更深层次的思考。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感情色彩不当。

例21、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

▲这是自谦之词,句中用错对象。

例22、“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拥堵的车流、攒动的人头令许许多多的芸芸众生纷纷慨叹出行的困难。

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

▲例句中与“许许多多”语义重复。

例23、歌手李代沫因聚众吸毒被北京警方抓捕,其形象也跌至谷底。面对媒体的批评,李代沫的粉丝却义愤填膺,百般袒护他们心中的偶像。

义愤填膺:是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

▲不合语境。

例24、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小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使用对象错误。

例25、斯文·赫定坐着船兴味索然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兴味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不合语境。应改为“兴味盎然”或“兴致勃勃”。

例26、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身临其境:形容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不合语境。应改为“设身处地”。

例27、由于经营亏损而停业的兰州古籍书店引经据典遍稽群籍,经过一段对策的筹划又开门营业了。

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论据。

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

▲句中讲筹划经营的策略,并非写文章,故两个成语均不合语境。

例28、老张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往往指无偿帮助。

▲例句中求购奇石属于交易行为,故不合语境。

例29、小王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坏事。

▲褒贬不当。应改为“无所不能”。

例30、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

▲例句中与后半句自相矛盾。

例31、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形容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褒义词。

▲褒贬不当。

例32、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贬义词。

▲褒贬不当。可改为“匪夷所思”。

例33、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褒贬不当。

例3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小选手,聪明伶俐,贻笑大方,小小年纪就记得很多汉字和词语,深受观众喜爱。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不合语境。应改为“落落大方”。

例35、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同活的一样。

▲对象用错。

例36、今年3月,昆明火车站发生了石破天惊的严重暴力事件。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用错对象。

例37、海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所令行禁止的。

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例句中不能理解成禁止。可改为严令禁止。

例38、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不过还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例句中望文生义。

例39、三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宋尽如人意。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例句中望文生义,自相矛盾。

例40、胡老板搞装潢发了财,就目中无人起来,待人接物总是侧目而视,不屑一顾的样子。

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喻害怕、畏惧、愤恨,但句中目中无人、不屑一顾是指“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意思。

▲前后造成矛盾。

例41、iphone系列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电子产品了。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

▲不能作“热门”解释。

例42、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久。

▲贬词褒用,感情色彩不当。

例43、建国之初,他情系祖国、植根祖国,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归至祖国怀抱,投身祖国的建设,与祖国人民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多用于夫妻、朋、亲戚之间。

▲例句中属对象用错。

例44、体操男子吊环决赛中,完美地完成动作且落地纹丝不动的陈一冰遭遇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判罚,竟然比落地时还有一小跳的对手低0.1分。

匪夷所思:是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所能想象的。

▲其含义已经包含“(让)人”,不需要再加“让人(令人)”。

例45、“9月21日,从正在土耳其进行的举重世锦赛赛场传来消息,北京奥运会冠军廖辉不孚众望,打破男子69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纪录。

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相矛盾。

▲根据句意应改为“不负众望”。

例46、 毕业时,虽然我们班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在心里一直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朋友!

海誓山盟:用在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

▲此处用错了对象。

例47、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褒义词。

▲不能用于貶义的语境。

例48、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有人为的意思。

▲例句语境写的是天然石林,并非人工的结果。可用“鬼斧神工”。

例49、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故指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与“常常”相矛盾。

例50、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取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遇了失败。垂:接近,将要。

▲例句中望文生义,将其误解为“成败”。

例51、日本某些政客,就侵略历史推陈出新大做文章,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变化。

▲褒词贬用,感情色彩不当。

例52、拜仁队击败多特蒙德队夺得欧洲杯冠军,消息立刻被拜仁球迷传得满城风雨

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不合语境。

例53、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不合语境。

例54、在默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作品的语言,洗耳恭听作者的心声,从而让自己为心海同作者的心海一起扬波。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

▲这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不能带宾语。

例55、中学生活五光十色,其中一定有许多人、事、景、物拨动过你的心弦,也一定有许多喜、怒、哀、乐让你不能忘怀。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不合语境。

例56、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络绎不绝,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对象用错。

例57、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然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合语境。应改为“不以为意”。

例58、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花枝招展,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远方的早春客人。

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形容“垂柳”,对象不当。

例59、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前线,武警消防官兵首当其冲,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不合语境。可改为“一马当先”。

例60、从高空俯视黄山,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人们怎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对象用错。

例61、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

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此处望文生义。

例62、每位考生考前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人死亡。

▲词义较重,与语境不合。

例63、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儿童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多含贬义。

▲不合语境。

例64、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成绩十分显著。

▲不合语境。

例65、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诲人不倦:诲,教导。指教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用错对象,可改为“学而不厌”。

例66、暑假里,小丽随家长到山东威海旅游,海上波涛汹涌,岸上桑树呈碧,沧海桑田的美景让小丽流连忘返。

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望文生义,且不能修饰“美景”。

例67、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别有用心:用心指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盈。

▲褒贬不当。应是“别具匠心”。

例68、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声名显赫的小人物,在他身上,却拥有着许多熠熠生辉的可贵品质。

声名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

▲例句中与“小人物”相互矛盾。

例69、央视“激情广场”在黄州遗爱湖公园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不知疲倦,不是开心高兴的意思。

▲例句中望文生义。

例70、赵女士在几家大医院都没有治愈的感冒,被这个小诊所的大夫治好了,这真可谓妙手回春啊!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例句中属大词小用,轻重失当。

例71、包头是一个倚山濒水的城市,向北是峰峦鳞次栉比的阴山,向南是波涛汹涌、曲折回环的黄河。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句中用错对象。

例72、放学后,山村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人声鼎沸:通常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用在这里,前后矛盾,不恰当。

例73、公交司机吴斌同志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获救的市民们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耿耿于怀:耿耿,有心事样子。不能忘怀,牵萦于心。一般用于不好的事情。

▲语境不符。

例74、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不合语境,可改为“应接不暇”。

例75、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自命不凡: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凡,比别人高明。贬义词。

▲感情色彩不当。

例76、“地沟油事件”在众多社会热点中出类拔萃,成为夫家关注的焦点。

出类拔萃:拔,超出;淡,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用错对象,褒贬不当。

例77、为了救治伤者,等候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作“感动”的补语,搭配不当。

例78、他俩在小学同学六年,关系十分好,简直就是亲兄弟。小学毕业分手三年多了,他们一直书信联系,藕断丝连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用错对象。

例79、中央电视台“唱响中国”来到我县引起极大轰动,演出当晚,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回到家中观看现场直播。

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走到大街上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合语境。

例80、我的同桌平时非常爱读书,素材积累很多;但是他这个人比较马虎,写起文章来常常文不加点,受到老师的批评。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鰱,写作技巧纯熟。

▲望文生义。

例81、叫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写一个什么报告、总结的,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不合语境。

例82、“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急时刻鞠躬尽瘁,她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各界爱心传递。

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不合语境。

例83、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例句中与后文“到凌晨一点”矛盾。

例84、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身体。

▲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例85、面对公安机关的审问,这个犯罪分子刚毅不屈,拒不承认自己入室抢劫的罪行。

刚毅不屈:刚强坚毅,不肯屈服。是褒义词。

▲例句中用于“犯罪分子”,感情色彩错误。

例86、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势如破竹,解放军乘胜追击,最终解放海南岛的故事。

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褒义词。

▲例句用于国民党,感情色彩错。

例87、妈妈想起临别时安安呕心沥血的哭喊,凄惨的哀求:“妈妈……安安也要……进城去……买书……”

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良苦。

▲不合语境。

例88、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修饰“恐惧”,不合语境。

例89、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大陆观光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语境不符,应改为“络绎不绝”。

例90、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争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不合语境。

例91、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江南历史明楼太白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此情此景,让人诗意油然而生。

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怀下去。

▲语境中指江河美景,可改为“江山如画”。用在这里望文生义了。

例92、中央出台多项政策,与地方政府上下其手,使房价回落,我们应该庆幸认识到调控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房地产价格合理回落的基础仍不稳。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语境中指中央与地方共同努力,可改为“同心合力”,这里是褒贬误用。

例93、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参差不齐:高低长短不齐。

▲用错对象。此处可用“良莠不齐”。

例94、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量的供养。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食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之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用错对象。

例95、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拉帮结派:拉,拉拢;结,组织。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贬义词。

▲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呼朋引伴”。

例96、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

▲例句中“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缩小了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例97、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不可指金玉之类。使用对象错。

例98、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反用其义。

例99、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100、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义无反顾: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

▲例句中“为出版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