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一首妇孺皆知的民歌:“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三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哪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哇吒!”

每当听到经典的轻快民歌,往往能够让人的心情愉悦。更有种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感觉;这首《叮叮当》民歌描写的是温州的景点,在平淡而素描的歌词中,让听众勾起了的思乡情怀,这就是温州民间文学的魅力所在。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1)

温州松台山童谣馆

当年民间音乐工作者鲁剑光,在1953年时,前往温州当时的西山新村小学担任音乐教师。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因此鲁剑光在周末闲暇时,经常走街串巷到乡间采风,收集不少当地的民歌。其中《叮叮当》这首民歌他觉得,歌词中有描写温州松台山、妙果寺等名胜景点,有利于启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回到学校以后,他就将歌曲整理后,搬上了学校音乐课课堂。在那个到处都是革命歌曲的年代,一首清新明快,很易上口的《叮叮当》民歌马上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并很快在校园里传唱开了。

1956年年底,学生柯快快、曹茼茼代表温州演唱的《叮叮当》去浙江省文化节参与比赛,获得省文化厅好评,并决定将《叮叮当》作为推荐节目,报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汇演。富含温州乡土特色的《叮叮当》在北京演唱后,引起观众极大反响,参加全国汇演的演员还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此后,组委会还为歌手录制了唱片。发行后,《叮叮当》被正式收录温州中小学音乐课本,在全市广泛传唱。

上世纪80年代初,每天清晨,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时候,一首天籁之音《叮叮当》拉开了温州民众一天生活的序曲。

温州歌舞团团长卢桂芳也多次出访国外和参加艺术团体进行交流会,并演唱了温州民歌《叮叮当》。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收集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温州民歌《叮叮当》与《对鸟》位列其中(中国只有7首民歌入选)。

外地的民众可能不太了解《叮叮当》歌中的名词:三脚门、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妙果寺里猪头钟,其中的典故;下文中将详细解释:

歌谣中第二句所唱“三脚门、孤老堂”;

“古时位于温州西南方的城门,也刚好在松台山山脚处;百姓称之为山脚门;正式名称:来福门旧称,也是古代温州七座城门之一。

过去温州农村的基础设施很差,一旦遇上台风、干旱的荒年,农民基本上是颗粒无收。细民们遇上病灾交加日子,山脚门外就一片凄凉,只见送葬的队伍。因清明桥作为送葬出殡的落船之处,山脚门外整日悲号阵阵。“担进菜咸,抬出尸骸”,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温州民间还有一句俚语:“棺材也抬到清明桥啦!”意思是此事已到此为止,无可挽回啦。

相传遇上荒年之时,市民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求生计。留下的只是些年迈体弱、难以远行的孤独老人,只能沿街乞讨为生。

明代,在温州古城仁济坊(今蛟翔巷)住着一位乐善好施的胡姓员外、全家信佛。他常常会施善举,尤其是在每年的“腊八节”,一大早就会让家丁抬着大镬,背出米袋在仁济坊、大南门、朔门街等街巷设煮粥摊,给穷苦民众分一碗粥。

有一年温州台风过后时,当看到那些无依无靠的孤老头整日沿街乞讨,胡员外萌发慈善之心,自己出一大笔钱交捐赠给妙果寺的主持,附近街坊们也纷纷捐款,由寺院出面建造了一座佛堂式的平房,专供街面上那些孤寡老人居住,使这些孤老们得以有个晚年归宿。街坊闾阎将此平房称之为“孤老堂”。该堂旧址便是今妙果寺商场。因平房位于松台山山脚城门之外,故民歌中称其“三脚门外的孤老堂”。

温州还有句俚语“孤老堂里挑好汉”。据说在清朝,温州新来了一位赵县令,上任不到一月便遇到大难题:上级限五天内将温州一带主要土特产汇总上报。正当赵县令无计可施时,有人建议他去孤老堂请教老人们。果然众老人你一句我一句,“瓯柑”、“茶山杨梅”、“灵昆鸡”、“黄菱”等土特产,介绍得一清二楚,赵县令高兴不已,称赞“孤老堂里个个都是好汉”。从此这句俚语便在坊间流传开来。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2)

今妙果寺商场原孤老堂旧址

歌谣中第三句所唱“松台山上仙人井”:

温州松台山高约39米,其面积4公顷。山上苍松林立,顶平如松。是温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山顶有标志性建筑净光塔。唐朝元和建有净光宝塔,又称净光山。唐高僧永嘉宿觉大师轶后葬此,宋太宗曾赐"宿觉名山"匾额。山坪有一口井,人称仙人井。另民间传说此井“在山顶, 涌出清泉,以为奇迹,故称仙井”。

此井栏外壁镌纪年文“道光乙巳冬”、“松台仙井”和“梅铨书”共十二字,直书阴刻楷文 ,可见此井栏为清道光乙巳年(1845) 加筑。2000年4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3)

温州松台山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4)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5)

仙人井

歌谣中第四句所唱“妙果寺里猪头钟”:

妙果寺坐落在温州松台山南麓,寺名“妙果”,即佛果,正果其意为妙不可言的结果。寺院附近松林叠翠,境界清幽;朝听净光鸟语,暮看落霞潭影,被佛教徒视为朝圣之地。

明《弘治温州府志》:“妙果院,在来福门外,北宋祥符元年(1008)建。”

据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曾毁于大火,虽于康熙十四年(1675)重建,但规模已非昔日可比。

1962年,妙果寺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作为浙江省批准重点对外开放寺院,在信众和爱国华侨的共同努力下,于1983年批准修复。旅法华侨黄忠英女士将毕生积蓄近100万元全部捐出重建。原温州佛协主席、妙果寺主持雪生老和尚呕心沥血,木鱼法师、达崇法师相继来共同相助,惜未完工,雪生和尚就圆寂了。妙果寺重建前后长达十余年。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6)

温州妙果寺

1987年建钟亭,亭联:“稽于史实,松台山上仙人井;留得民谣,妙果寺中猪头钟。”亭内的无纽“济陀钟”,为宋时物,高1.3米,直径为0.8米。

据《康熙永嘉县志》载:“有古钟,相传神异,向堕土内,今置亭于其上。"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在继忠大师主持妙果寺时,有个僧人前来挂单。在寺院的数月内,僧人将化缘得来的钱财全都用来买猪头,将肉吃完并把骨头埋在地下,并称七七四十九天后便能炼成一口钟。人皆以为奇,于是不满四十九天就开始从地底下挖。据说当时挖出来的时候,钟通体烫红,就像刚从炼炉中取出来一样,还有两个猪头作钟钮。因此得名猪头钟。也有人说,该钟原名“济陀钟”,温州话谐称“猪头钟”。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7)

猪头钟实物照

温州话童谣叮叮当(温州民歌叮叮当背后的故事)(8)

猪头钟来历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