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出家前,身份是非常尊贵的,那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那时候的他信仰的是当时流行的仰婆罗门教。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1)

可在一段时间的修行里,当时还是悉达多王子的释迦牟尼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修炼的教门,无法为自己解释、帮助摒弃生活中的烦恼和迷惑,于是决定去寻找真正的圣道,乃至出家修行。

离开王宫后的释迦牟尼,一开始是走进了苦行林,跟随有名的跋伽山人修炼了6年苦行道。

但修炼一段时间后,释迦牟尼再次发现,苦行最容易让人身心俱疲,根本不适合大多数人修炼。于是走出苦行林,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金刚趺坐,证悟得道而成佛。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释迦牟尼从苦行林里走出来到成佛,时间其实并不长,也就是打坐的那段时间。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2)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他当年从王宫走出来一开始就来到这棵菩提树下,是不是可以将成佛的时间提前六年呢?

佛义认为,悉达多的出家,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因缘即合,离成佛已经不是太远了。这么说来,后来在苦行林的6年时间算不算算浪费呢?

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当时曾亲口问过阿难,说为什么我的修行也需要经历那么长时间,还要经受邪魔外道的阻扰,你知道是什么因缘吗?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3)

阿难自然不知道答案,当即就请佛陀亲自开示。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修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即使自己有佛陀身份的深厚慧根,同样不能走捷径。

释迦牟尼继续说,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两个人,彼此都是对方最好的朋友。两人从小就一起长大不分彼此,再加上性格脾味都很相近,长大之后,彼此都是对方最信赖的人,他们一个叫护喜,一个叫火曼。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4)

后来,护喜听闻了迦叶佛住世的消息,便决定要亲自去顶礼佛陀。但由于习惯了和火曼共同进退,于是便去和火曼商量,想请他和自己一起去膜佛。

但火曼得知护喜要去见的人是迦叶佛时,不但不愿意陪他去,反而百般劝阻,说很多人都是浪得虚名,你不去还好点,心里多存一份念想,一旦见到了反而会大失所望。

火曼告诉护喜,所谓的迦叶佛没有啥好看的,我尽管也没有见过,但我也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人,无非就是一个秃头的和尚罢了。

护喜见火曼 不但不支持自己,反而口出恶言,心里很是沉重,但并没有怪罪他,只是默默地离开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5)

但之后的三天里,护喜还是陆续听到身边的人说道迦叶佛的功德,便再次起了心决意要去拜见,于是又再次找火曼商讨。

但火曼这个好朋友似乎铁了心,依旧以一种非常轻蔑的语气告诉护喜,说那里没有啥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普通的生存之道罢了。

而那些道理我们都已经知道并掌握了,随后还说了一大堆阻扰的话,试图打消护喜心中的冲动。

就这么再次过了三天,护喜这六天来一直闷闷不乐,也还是不断听到别人说迦叶佛的消息与事迹,于是便再次督请火曼跟自己一起去。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6)

火曼依然心如磐石,对护喜的邀请不理不睬。最后,护喜实在忍无可忍,便走过去抓住他的头发,硬是把他拖着去 见迦叶佛。

一路上,护喜还在反复安慰火曼,说如果到时候真的让你说准了,那我再诚心向你道歉。

护喜一见到迦叶佛就顶礼膜拜,而火曼则抱着手袖手旁观,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

护喜坚持情景,便对迦叶佛说,我最要好的朋友不知佛法,请您以慈悲心为他开示,度化他被蒙蔽的智慧。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7)

迦叶佛见护喜的第一个要求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朋友,也为他的慈心而感动,于是便欢喜地为火曼开示,一定要消除其我慢心。

在迦叶佛的开示之下,火曼最终也虔诚向佛,很快就证悟了正道。

释迦牟尼继续告诉阿难,我就是当年的火曼,因为当时的我慢心而延误了6天时间见到佛陀,这份因缘,就是我这一世修行里的6年苦修之因缘回报。

因此可见,“我慢”是每个人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即使智慧如释迦牟尼那样的大智者,也难免因为我慢心而执拗,乃至阻碍自己成功。

为什么释迦牟尼来人间还要修行(我离开王宫后到真正证悟)(8)

对于世俗普通人来说,我慢心同样也会蒙蔽我们的智慧,让自己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值得人们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