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学习是我的骨头(王蒙),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暑假每日感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暑假每日感悟(暑假每日晨读美文)

暑假每日感悟

81. 学习是我的骨头(王蒙)

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材料与构成),学习是我的精气神,学习是我的追求. 使命. 奋斗。学习也是我的快乐. 游戏. 智力体操。学习是我的支撑,学习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堡垒,学习是我的永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我的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学习是我的英勇的和不露声色的对于邪恶的抵抗。正如思想是不受剥夺的,学习也是不受剥夺的。学习使我坚强如钢,刀枪不入。你可以诬陷我剥夺我控制我的人身,你无法限制我在闭目养神的时候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十四行诗,你无法不准我随时复习外语单词,你无法剥夺我的思考回忆分析观察谛听,甚至谛听一个蠢货怎么样地自以为是胡说八道横行霸道滔滔不绝。当一个家伙对你说不准学习的时候,这已经提供给你一个难得的人性恶的教材,这已经提供给你一个难得的人间喜剧,这已经解答了你长久以来未能解答的关于人可以有多么蠢多少坏和蠢人与坏人一旦暂时掌权会有怎么样的滑稽表演的问题。当然,你也应该尽量去理解这个坏人和蠢人的心理与动机,看看究竟为什么那样的自以为是,那样的自鸣得意,从他身上得到借鉴,得到警惕,得到教训,见到坏人不要只考虑他的坏,也要反问自己,换一种条件下自己会不会也做同样的或类似的坏事蠢事?还有自己有没有失误疏漏,给了他或她以可乘之机?

学习又是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解. 协调和沟通,通过学习,我发现了和珍视着现实条件具有的每一丝可能性,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对这个世界了更好更好的理解,像斯宾诺莎说的,不哭,不笑而要理解。这一切条件下使自己生活得充实. 向上. 有意义,并从而摆脱了虚度年华的失望. 痛苦和嗟叹。

所以学习使我乐观,学习使我总是有所收获,学习使我总是不至于悲观失望,学习使我谦虚,使我勇于并且于时时反省自查自律,叫做“学而后知不足”。如果自以为完美无缺,那就杜绝了学习的必要与可能。学习使我不至于先入为主,自吹自擂,关在小屋里称王称雄。截至今日,我们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我们的理性常常陷于困境,我们的自以为是的智慧时而误导乃至自欺欺人,我们的生活里还充满着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摒弃文明. 摒弃理性. 摒弃人生,而是要尽其所能地从人类已有的文明中,从人类与自身的已有的智慧中,从各种活生生的人生图景. 人生故事. 人生经验中寻找接近真理. 接近美善的前景。

学习又使我超越. 超脱。学习使我遇事不仅仅关注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的契机,学习的漫长过程的一个环节,每事问(包括自问),每事学,于是得到一种登高望远,气度从容的感受,得到一种曲曲折折走向光明的欢喜。

学习促使人采取一个更健康的态度和方略。批判是健康的批判而不是大言欺世。痛苦是有为的痛苦,不是类似吸毒的反应。鼓舞是健康的鼓舞,不是牛皮山响。成功是清醒的成功,不是范进中举。人生是明朗的人生,是明朗的航行,不是酸溜溜. 阴森森. 嘀嘀咕咕. 磨磨唧唧的阴沟里的蠕动。学习使我得到智慧,得到光明,如果没有一下子得到,那至少也是围绕着靠近着感受着智慧的光明。

82. 研究学问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著的《人间词话》里说了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尽管王国维同我们在思想上有天渊之别,他的所谓“大学问”. “大事业”也跟我们了解的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一段话的基本精神,我们是可以同意的。

现在我就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来解释一下王国维的这段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里,夜里吹起了西风,碧绿的树都凋谢了,树叶子一落,一切都显得特别空阔,一个人登上了高楼,看到一条漫长的路,一直引到天边,不知道究竟有多么长。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立志做一件事情的情景,志虽然已经立定,但是前路漫漫,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

说明第二个境界的那几句词,引自欧阳修的《蝶恋花》,王国维只是借用那两句话来说明在工作进行当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坚持不懈,以致身体瘦削,连衣裳的带子都显得松了。但是他并不后悔,依然是勇往直前,不顾自己的憔悴。

在第三个境界中,这可以说是关键。根据我自己的体会,立志做一件事情之后,必须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够成功。就拿我们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吧,搞自然科学的既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实验,又要积累资料;搞社会科学的,必须积累极其丰富的资料,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决不容许有任何侥幸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许徘徊犹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此外,我们既要自己钻研,同时也要兢兢业业地向老师学习,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老师和学生一教一学,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棒传一棒跑下去,最后达到目的地。我们之所以要尊师,就是因为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是跑前一棒的人。一方面,我们要从他手里接棒,另一方面,我们一定会比他跑得远,这就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说明第三个境界的词,引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到处找他(她),也不知找了几百遍几千遍,只是找不到,猛一回头,那人原来就在灯火不太亮的地方,中国旧小说常见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来说明获得成功的情形。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于是就苦干. 实干. 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三个境界,一般地说起来,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就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来说,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绩是极其辉煌的。他这几番话,完全出自亲身的体会和经验,因此才这样具体和生动。到了今天,社会大大地进步了,我们的学习条件也大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学习动力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都应该立下雄心大志,一定要艰苦奋斗,攀登科学的高峰。

83. 随便翻翻(有删节)

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但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

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读的是《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别的书。但后来竟也慢慢的认识字了,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家里原有两三箱破烂书,于是翻来翻去,大目的是找图画看,后来也看看文字。这样就成了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倘要骗人,这方法很可以冒充博雅。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它能做成你好像看过许多书。不过我也曾用过正经工夫,如什么“国学”之类,请过先生指教,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胡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胡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胡涂。

我并不是说,天下没有指导后学看书的先生,有是有的,不过很难得。

这里只说我消闲的看书——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么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但我以为也有好处。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付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看见了宋人笔记里的“食菜事魔”,明人笔记里的“十彪五虎”,就知道“哦呵,原来‘古已有之’。”但看完一部书,都是些那时的名人轶事,某将军每餐要吃三十八碗饭,某先生体重一百七十五斤半;或是奇闻怪事,某村雷劈蜈蚣精,某妇产生人面蛇,毫无益处的也有。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例如杨光先的《不得已》是清初的著作,但看起来,他的思想是活着的,现在意见和他相近的人们正多得很。这也有一点危险,也就是怕被它诱过去。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空口是和他说不明白的,或者他还会赶紧藏起来,疑心你要白骗他的宝贝。但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

“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很费事,没有用真的金矿来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的青年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84. 岁月的诗篇(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一样;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耐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 活动. 考察. 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 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唐山市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活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我们要用情感. 忠诚. 爱心. 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 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上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惟诗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85.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毕淑敏)

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蚕的悲剧。当我们说到悲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剧”这个词,将我们引入歧途。以为他人是演员,而我们只是包厢里遥远的安全的看客。其实,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像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

钱的丝飞舞着。很多人在选择以钱为生命指标的时候,看到的是钱所带来的便利和荣耀的光环。钱是单纯的,但攫取钱的手段却不是那样单纯。把一样物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它的危险,不在于这桩物品的本身,而在于你是怎样获取它并消费它。或许可以说,收入钱的能力还比较地容易掌握,支出它的能力则和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爱的丝也如四月的柳絮一般飞舞着,迷乱着我们的眼,雪一般覆盖着视线。真正的爱,不是诱惑,是温暖。只会使我们更勇敢和智慧,但的确有很多人被爱包围着,时有狂躁。那就是爱的没有节制了。没有节制的爱,如同没有节制的水和火一样,同是灾难性的。

多少人为爱所累,沉迷其中,深受其苦。在所有的蚕丝里面,我以为爱的丝,可能是最无形而又最柔韧的一种。挣脱它,也需要最高的能力和技巧。

还有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嗜好的丝……或松或紧地包绕着我们,令我们在习惯的窠臼当中难以自拔。

逢到这种时候,我们常常表现得很无奈很无助,甚至还有一点点敝帚自珍的狡辩。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当他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对自己和对众人都有了一个交待,然后脸上就显出安坦无辜的样子,仿佛合上了牛皮纸封面的卷宗。

每当这种时候,我在悲哀的同时,也升起怒火。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你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断包围你的丝,一面更汹涌地吐出你的丝,你是一个作茧自缚的高手,你比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惨。他的石头只是滚下又滚下,起码并没有变得更大更沉重。你的丝却在这种突围和分泌的交替中,汲取了你的气力,蚕食了你的信心,它令你变得越来越不喜爱自己,退缩着,在茧中藏得更深更严密更闭锁更干瘪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茧。这些茧背负在我们的身上,吸取着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寒冷,令前进的速度受限。撕碎这茧,没有外力和机械可供支援,只有靠自己的心和爪。

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茧的空间虽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熟络。打破了茧的蚕,被鲜冷的空气,闪亮的阳光,新锐的声音,陌生的场景……刺激着,扰动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你知道你活着痛着并且成长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