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不能逃跑(为什么古代发配流放的罪犯)(1)

古代发配罪犯,来回几千里路,为何很多衙役争着去押送?

我国古代的法律中有一项特别的刑罚,这项刑罚虽然不会剥夺罪犯的性命,但罪犯却必须承受长时间的心理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有些罪犯得知自己被判这项刑罚后,甚至还会忍不住的大喊,不如给个痛快吧!

这项刑罚在很多影视剧中出镜率极高,它就是发配,意思是将罪犯押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终生不得返回故乡。比如水浒传中的刺配沧州,清宫剧里的发配宁古塔,都属于发配。

发配的地点通常都是远离繁华地区的边关,宋朝时期的热门流放地有沧州,海南等等,明朝多为云贵地区,清朝则是东北宁古塔。这些地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偏远,来回往往要几千里路。古代又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犯人必须靠步行,一点点的走到流放地,而且犯人还要带枷锁,途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有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也是自作自受,而且犯人不仅自己受罪,还要连累无辜的衙役跟着受罪。押送犯人时,通常一名罪犯由两名衙役押送。衙役虽然无需带枷,但和犯人一样,都必须步行到边关,忍受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折磨。

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不能逃跑(为什么古代发配流放的罪犯)(2)

在很多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苦差事,按理说不会有人愿意去做。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在古代,押送犯人其实是一个肥差,很多衙役都会争着去做。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衙役的工作其实非常辛苦,不仅要冒着危险抓捕逃犯,还要承担衙门里的所有苦力活。有时候县太爷家里有事,也会找衙役帮忙。而衙役的工资却与之付出的劳力非常不符。衙役属于古代衙门中的最底层,工资极其微薄,每个天只能赚几文钱,一年也就赚几两银子,刚刚可以解决温饱。

所以,对于一些有好处的差事,衙役自然无法拒绝。古代押送犯人,虽然要受一些长途奔波之苦,但却有很多好处。犯人的家属,为了让犯人少受罪,通常会给衙役一些报酬。这些报酬通常会比衙役的工资高很多。

如果罪犯家里比较有钱,那就更舒服了。一些有钱的人家为了让犯人少受罪,甚至会打点好一路的行程。出行有马车,到了城镇,住客栈,喝好酒,吃好菜,相当于一趟免费旅游。这比在衙门里办事,舒服太多,而且出门在外,相对自由,只需忍受一些奔波之苦,相比而言,还是利大于弊,所以衙役们通常很喜欢押送犯人的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