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贵州,大家首先会想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天无三日晴:贵州潮湿、多阴雨,自然晴天就少了。地无三尺平:贵州这块丘陵地方生就了高低不平的样儿。人无三分银:是说贵州人穷,由于古代处于蛮荒之地,经济不发达,百姓比较穷。可是贵州省一开始并不是就叫贵州省的,今天笔者为大家讲述一下贵州的“前世今生”,贵州是怎么成为省名的。
蛮荒之地,西南重地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此时的贵州在中原人眼里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贵州桐梓复建的夜郎古城
时间到了秦始皇时期,贵州省的一部分地区开始设郡县统治。贵州开始走进历史的前台。到了武帝时期,一句“汉孰与我大?”让贵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便是夜郎自大的来历。时间推进到三国,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发生在贵州这一带。到了宋朝,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宋时期西南路府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其中贵州土语“矩”同“贵”,所以矩州也就成了赵匡胤口中的“贵州”。到了宋徽宗时代,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到了这一时期,贵州作为正式作为行政名称出现,但是范围仅限于贵阳这一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贵州。
土司羁縻,天下太平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元世祖忽必烈在覆灭宋朝后为了拉拢巩固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设立了土司。即当地的土司首领为当地的行政长官,著名的播州宣慰司就是这个时候设立的。在元朝,贵州不是独立的行省,现代意义上的贵州领土由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广行省所分管。悠悠百年,土司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了一个新时代,明朝。
元时期湖广行省土司
叔侄相争,贵州建省土司作为一个时代产物,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不得已采取的统治方法。由于土司制度具有很大的地方自主性,常常不听中央号令,阳奉阴违。思州田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思州田氏是贵州的豪强,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时期田宗显为黔中刺史。这便是田氏在贵州被正式任命为朝廷官员。到了元朝,田氏归顺蒙古,担任宣慰使。元末田氏归顺明朝,随着明朝政权巩固,朱元璋为了强化中央政权,削弱行中书省,集权中央统一领导,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掌管行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史称三司互不相统属,各隶属中央统一管理。布政使司下设府、县(州)两级行政。贵州在未设行省前,府、县(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等行省管辖。
明时期西南府司
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明朝首先在贵州设置都指挥使司,管理贵州军事事务,领贵州、永宁、平越等重7卫和安南等8千户,其境内行政、财政、刑法仍按元建制归湖广、四川、云南三省布政司和按察使司掌管。
朱元璋早在《平滇诏书》中就阐述:“霭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即说明经营好贵州,亦是更好地治理云南的治国方略。贵州作为一个西南战略要地已经凸显出来。到了永乐时代,一场偶然的土司内部斗争促使贵州的建省。
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是叔侄关系,二人领地紧密,常常因为领土争端而大打出手。双方关系一直都很紧张,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叔侄因争沙坑地而举兵相残,屡不接受朝廷的禁令,对于此事,雄才大略的永乐帝朱棣来说异常愤怒,但同时也是加强对西南控制的一个契机,朱棣有了在贵州建省的打算,其实当时关于是否要在贵州建省,很多大臣是有不同意见的,何文渊等官员认为只要在贵州设置都司卫所,保持一定的军事控制即可,不需要建立行政机构。
但绝大多数人是认识到了贵州的重要地位的,郭子章在《黔记》中如此描述贵州的重要地位:"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口户也。黔之役,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
。于是明王朝为了“不可令田氏遗孽复踵为乱”,借以解决争端为借口,朝廷命令顾成率兵弹压。这场平定内部战争异常顺利,《明史·土司传》记载:“永乐十一年,思南、思州相仇杀,始命(顾)成以兵五万执之,送京师。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焉,属户部。置贵州都指挥使,领十八卫,而以长官司七隶焉,属兵部。”到了第二年,明王朝在解决田氏争端平息后,将思南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思州地置思州、石阡、新化、黎平四府,废除了思南、思州两宣慰使司。
至此,明朝廷直接控制了思南、思州、镇远、石阡等府,这样,贵州境内4大土官田氏两宣慰使司就被彻底解决了,实行了改土归流、土流并举的治省方略。随后明朝政府在黔东、黔东南境内8府的设置,明朝廷又先后设置了普安、永宁、镇宁、安顺4州;普定、新添、平越、龙里、都匀、毕节、安庄、清平、平坝、安南、赤水、永宁、兴隆(今黄平)、威清、乌撒15卫以及金筑安抚司。共8府、4州、重5卫、1安抚司,组成了贵州布政使司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今天贵州省的行政区划大概范围),明朝廷任命蒋廷瓒为贵州第一任布政使。
明时期贵州州府卫所
从此,贵州成为明代的十三个行省之一,并且作为一个行省的名字登上了历史舞台。永乐十四年(1416),又设置贵州按察使司,成务为按察使。这时,贵州三司建制完全到位,明王朝完成了在全国辖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的全部设置。贵州设置行省,直接原因是思南、思州宣慰使田氏叔侄争地而引起,实质上是明王朝在封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西南边疆地区统治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加强边陲贵州与中原联系,加快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贵州成为了西南边陲重镇。万历年间,缅甸进犯云南,万历帝命令总兵官刘铤、参将邓子龙前往御敌。此时作为云南邻居的贵州承担起了后方基地,朝廷的兵马、器械、火器等都是转运至贵州,由贵州负责押送到前线。在朝廷八方支援的情况下,缅甸军失败,退回老家。
播州反叛,改土归流贵州,本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历朝历代对于贵州都实行“土官制度”,即本地豪强担任本地统治者。这样的做法,中央朝廷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地人管理当地熟悉风情,再加上本地人有威信力。二是当时汉族出于华夏自尊的心态,对于贵州这个蛮荒之地,是十分不屑的。如果贸然让汉族统治,必会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其实,这个制度在早期对于巩固朝廷统治,有非常好的效果。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官制度的缺陷也就凸显出来了。当地豪强把控贵州的财政,军事,政治。播州杨应龙叛乱就是一场典型的例子。
播州就是今天的遵义,播州杨氏在此地经营七百余年,自唐末以来,杨氏始祖会稽太守杨端奉命平定南诏,到1600年杨应龙兵败自焚。
明隆庆六年,杨应龙世袭播州宣慰使,成为播州第二十九代当主。杨应龙对于万历帝可谓是忠心耿耿,曾经帮助朝廷征讨苗族起义,上贡财物。播州和朝廷可谓是如胶似漆。
播州杨氏土司城遗址
本来朝廷和播州本可以用这种方式和平的相处下去,可历史总是多彩的。杨应龙杀死自己的发妻,成为了朝廷讨伐他的借口。
于是,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杨应龙被抓到重庆对簿公堂。经审理,官署判决杨应龙依法当斩,允许易科二万金罚款以赎死罪。正好日本进犯朝鲜,于是杨应龙提出率五千播州军入朝抗倭。万历准许了。不过命运的蝴蝶挥动了翅膀,朝鲜战场戏曲性的进入了和谈。讨倭赎罪的计划搁浅了,事态僵持到万历二十三年五月,重庆太守王士琦单骑赴会,在松坎接见杨应龙。杨应龙这次认罪态度良好,承诺认罚四万金,协助朝廷采木。最终杨应龙革职,其长子杨朝栋代理职务,暂时羁押其次子杨可栋为人质,等杨应龙如数缴纳罚款再行释放。
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应龙缴纳罚金,表达忠诚,永不再叛,可能历史就是另一景象了。可是就在此时次子杨可东却毫无征兆的死于重庆,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此时的杨应龙怒不可遏,即便如此贵州官员依然催促其缴纳罚金。并且多次上奏朝廷说杨酋黠而有谋,不可信。而且多次向杨应龙索要贿赂。在多方压力下,1600年杨应龙反了。随后川贵两省请求明廷发兵,于是总督李化龙率领二十四万明军分八路进剿,平叛过程很快,114天即告结束。杨应龙自焚而死。
一分为二,天下太平。在平定播州后,万历帝将播州北部归四川管辖,是为遵义府。南部则归贵州管辖,是为平越府。平播战争是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变种,面对日益强大自重的地方土司。其与朝廷之间的矛盾迟早要爆发,杨应龙叛乱也只是一个开端。
明亡之后,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承袭了明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对贵州继续设省。这个时候的贵州已经和现在的行政范围差不多了。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贵州进行了一次改组。民国2年(1913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
清时期贵州府厅
贵州省从蛮荒之地到贵州,地名的更改历经了沧桑,见证了历史。
贵州设省,从五千年史上来说并不是一件起眼的事情,但这一历史事件开启了改土归流的伟大历程。
今天的贵州,灿烂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