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海而生,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三个地理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端,拥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看来,这三项地理因素为上海的发展奠定了好底子,但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靠的还是不断创新。沿循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当代上海的发展轨迹,新一期学习读书会上,苏智良与读者畅谈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巨变。
六千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区域还处于东海地下,自唐代开始,先民们筑海堤,世世代代延续,才有了如今的上海。古代上海的发展轨迹中,不乏为今人所知的有趣史实。春秋时期,上海绝大部分属于吴国,相传吴王寿梦曾来此狩猎,并“筑华亭”。现在的“华亭”二字可统称上海地区,或专指松江。吴越争霸,越国灭吴,楚国又灭越,战国时期,上海先后属越国、楚国。大热古装剧《芈月传》男主角黄歇又称楚国春申君,上海是他的封地,如今上海的简称“申”,就来源于此。上海另一个简称“沪”(繁体字为“滬”)则和渔民创造的自动捕鱼工具“扈”有关。江南的水资源丰富,渔民采用全自动捕鱼方式,用竹子将绳串起并插在海边,海水涨潮时鱼儿随潮水进来,待退潮时再去捡鱼。这种捕鱼工具就叫“扈”。
繁华的大上海过去只是一个小渔村吗?这一“误读”近年来已不断被新的考古发现所纠正。“古时候的上海就已经非常有名了。”苏智良介绍,位于今上海青浦区的青龙镇,相传此地是三国时期孙权造青龙战舰之地,因此得名“青龙镇”,唐宋时期作为“海商辐凑之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在当时的贸易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上海博物馆在青龙镇遗址的考古挖掘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精美铜镜、上等瓷器的出土,证实了古代上海的辉煌历史。
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上海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发展方面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而生,奠定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近代上海大力兴办工商和城市公用事业,促使上海进一步成为工业城市。1864年设立的品牌“正广和”如今已成国货品牌。1880年,李鸿章建立上海第一个自来水厂。一个又一个“第一”是近代上海走在时代前列的证据。
上海成为制造之都,民营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以荣氏家族为代表,荣家祖先本为无锡人,至荣熙泰一代颇有远见,看到上海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将当时十几岁的两个儿子荣宗敬和荣德生送到上海学做生意,兄弟二人经过打拼,成为远近闻名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创办的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前驱。“当然,上海不仅是制造之都,也是文化时髦之都,是中国电影业的摇篮。”苏智良表示,近代上海生产了很多电影,其中《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荣耀。
“如今,许多年轻人来到上海打拼,成为新上海人。但是,时间倒退几十年,这种情况或许不会发生。”苏智良说,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上海进入了一段缓慢发展甚至倒退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成就了上海新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世博会和自贸区成为上海再度腾飞的加速器。
“今天的中国正迎来‘大湾区’的时代。”苏智良提出,“大湾区”不仅是粤港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靠着长江入海口——长江湾,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各城市深度融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宜居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引领经济全球化;孕育自由创新的氛围,成为新产业革命时代的弄潮儿。“我们生于这个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事可以做,肩负着很多使命。创造上海、创造中国的美好未来,同时也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苏智良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