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素书》的点滴体会

见性至诚是什么意思 神莫神于至诚(1)

至诚感通

“神莫神于至诚”这句话出自《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总言“夫志心笃行之术”下第五个要点。

理解这句话要先理解句中两个词:“神”和“至诚”。

“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指神灵,后也指人的精气和注意力。引申为灵验、神验、不一般等。

“诚”,“言”字和“成”字组成,寓意为言既出,行必果。诚者,信也。《中庸》中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孔子亦日:“吾道一以贯之”。

“至诚”是说“诚”达到了极至。达到了极至就进入了“一”的状态——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心无杂念,只求一事。《道德经》亦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根据上面两个字的释义,“神莫神于至诚”可理解为:至诚,在做事中是最灵验的。通俗地说,人若是能够用心专一,能做到至诚,凡事便能体悟出其发展规律,处理起来会得心应手。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语有云:心诚则灵。“心诚则灵”的核心,其实在于“至诚”二字。

见性至诚是什么意思 神莫神于至诚(2)

心诚如一

人心无所不包,深不可测,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常常被私欲所占有,失去了本来的深邃广大,变得复杂而狭小。

要用至诚之心,需去除杂念,打开心胸,使心之本体复归,以显心灵的通明。

万事万物之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至诚心”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变得昏暗、浑浊,失去了那份光明。

“神莫神于至诚”,“诚”是一以贯之的执着,是对情理的笃信不疑,“至诚如神”,做到了,会有想象不到的灵验。

何以说“至诚如神”呢!唯至诚之人真实无妄,其心通透,无丝毫之蒙蔽,无丝毫之阻隔。常人被情感、私欲所遮蔽,自然不能通透,惟至诚之人无妄念,无私欲,不为感情所牵动,其心光明遍照,无所不通,自然神验。

见性至诚是什么意思 神莫神于至诚(3)

心一静极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至诚的神验。

晋人王祥至孝,母亲患病,王祥衣不解带地尽心照顾。一日母亲想吃鱼,但当时是寒冬腊月,河里冰封雪冻,实在没有新鲜的鱼可供母亲食用。于是王祥解开自己的衣衫,用体温将河上的冰融化。传说就在他将要入水抓鱼时,忽然有两条鲤鱼跳出冰层,人们都说这是王祥的至诚感动了天地,满足了他至诚的孝心。

情深义重才能交到挚友,诚恳相待才能令人心动,以诚待人自然能互相照应。对人如此,待事亦然。专心做事,一以贯之,必会见成效。不忘初心,坚持始终,必能修成正果。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南怀瑾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诚能通神,诚能感物。宋、明诸大儒多终生究此一字。子思著《中庸》,更以‘诚’可以与天地参”南先生此言不假。

当今盛世,百事兴旺,万马奔腾,欲成人成事,切莫忘了“神莫神于至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