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郭俊宇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蚂蚁防治工具培训哪些内容(三大问题只解决了一个)(1)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蚂蚁集团的一则公告震动大半个金融圈。

1月7日,蚂蚁集团公布整改的最新举措,其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马云放弃对蚂蚁集团控制权,蚂蚁集团进入无实控人时代

叠加一周前蚂蚁消金增资方案落地的消息,一时间,蚂蚁集团重新上市的传闻又开始蔓延开来。

然而,现在讨论重启上市恐怕还为时尚早,蚂蚁集团整改的三大核心问题如今才解决了一个,剩下两个进展缓慢。在重启上市之前,蚂蚁集团还有硬骨头要啃。

两年整改,估值缩水超70%

整改两年多,蚂蚁集团迎来一次关键性的调整。

1月7日,蚂蚁集团官网发布《关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马云放弃了对蚂蚁集团的控制权。

公告显示,马云、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终止在云铂投资层面的一致行动关系;井贤栋、邵晓锋、倪行军、赵颖、吴敏芝将通过股权转让分别持有云铂投资20%的股权。

蚂蚁防治工具培训哪些内容(三大问题只解决了一个)(2)

蚂蚁防治工具培训哪些内容(三大问题只解决了一个)(3)

▲图片来自蚂蚁集团官网。

这番调整过后,马云在蚂蚁集团的表决权从约53%股权的降为约6%,包括马云等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蚂蚁集团从此进入无实控人时代。

也就是说,马云对蚂蚁集团不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控制权。以前蚂蚁的事情可以由马云说了算,今后就是股东们商量着办了。

除此之外,蚂蚁集团在董事会和股东层面还有一系列举措,包括继续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进一步强化与股东阿里巴巴集团的隔离等

蚂蚁集团在增资扩股方面的动作同样不曾停歇。就在蚂蚁集团发布《关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的一周前,蚂蚁消金的百亿增资计划就已经获得了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准,注册资本从80亿扩张至185亿,国资与实体产业资本入场。

蚂蚁集团近一周多来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其整改已经初步走上了正轨。

过去两年多的整改历程,对蚂蚁而言也是一次“自我肢解”的过程。

首先是对内部“动刀”,2021年3月胡晓明辞去了蚂蚁集团CEO一职;2022年6月,蚂蚁集团调整了董事会结构,新聘杨小蕾、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春华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胡祖六不再担任独董一职;股东代表董事从3位减少到2位,蒋芳不再在蚂蚁集团董事会任职。

2022年7月,井贤栋、倪行军、曾松柏、彭翼捷等人均从阿里巴巴合伙人的名单上消失,蚂蚁集团与阿里的关联进一步切割。而此次表决权的调整则主要将矛头对准了马云。

除了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调整,过去两年,蚂蚁集团也进行了数次的“业务瘦身”

2021年末,蚂蚁集团分别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将合规业务整合到蚂蚁消金,依法落实资本监管;同时将金融机构与蚂蚁集团共同出资的“联合贷”业务中的蚂蚁方出资比例,由2%提升至30%,大幅提高资本金要求。

2022年1月,蚂蚁集团旗下互助平台“相互宝”也被关闭。

2022年4月,蚂蚁集团又和网商银行进行切割。

随着整改的不断推进,蚂蚁集团此前用来做大估值的筹码越来越少,其估值相比两年前已大幅缩水。根据富达投资给出的估值,截至2022年5月底,蚂蚁集团的估值约为700亿美元,相比上市前的2350亿美元缩水超过70%

换来的则是一个更合规、风险更小的蚂蚁集团,如今的蚂蚁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分散,董事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之前跟阿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被逐渐切割,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两大核心问题悬而未决

蚂蚁集团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让外界又开始对其重启IPO充满期待。

不过,目前蚂蚁集团还不具备重启上市的条件。

一方面,按照《证券法》和监管规定,企业实控人发生变化后,在A股主板上市要等三年,在科创板上市要等两年,在港交所上市要等一年。如果蚂蚁集团要像之前那样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理论上最少需要再等上两年

蚂蚁防治工具培训哪些内容(三大问题只解决了一个)(4)

▲截图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2修正)》。

另一方面,蚂蚁集团的整改尚未完成。虽然蚂蚁集团在公司治理体系以及消费金融整改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根据当年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蚂蚁集团还有两大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分别为征信牌照和金控牌照的获取。

相比进展比较顺利的消费金融整改,蚂蚁集团在获取两大牌照方面的进展则要慢得多

征信牌照方面,上一次传出消息已经是2021年11月26日,央行受理了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根据央行公示的信息,蚂蚁集团与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均持有钱塘征信35%的股权。

根据央行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央行自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根据有利于征信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审慎性原则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依法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2021年11月就申请成立的钱塘征信早就过了“60日”的时限央行既没有颁发许可证,也没有给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究竟是卡在了哪个环节?外界无从得知。

可以确定的是,蚂蚁集团要想取得征信牌照并没有那么容易。目前市场上已经获得征信牌照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仅有两家,分别为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

这两家个人征信机构背后的大股东和实控人均为国资,百行征信的实控人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而朴道征信背后则是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虽然钱塘征信背后也有国资,但该国资并没有掌握控制权,而是跟蚂蚁集团“平起平坐”。

金控牌照的获取方面,蚂蚁集团也几乎没有动静。2021年4月,蚂蚁集团曾表过态,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自那之后,便再也没有任何消息。接近央行人士曾对财联社表示,截至2022年6月,央行都还没有受理蚂蚁集团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申请。按照相关规定,央行在受理申请人提交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后,会对外进行公告。

从稀缺程度来看,金控牌照并不是那么好拿。目前国内有金控牌照的金融机构也寥寥无几,央行已经发出的三张金控牌照,分别为中信金控、北京金控集团和招商金控所持有。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北京商报表示,在消费金融整改、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后,蚂蚁集团接下来的重要一步可能便是申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等到蚂蚁集团取得了两大牌照之后,或许才能考虑重启上市的事情。

监管风向已变

对蚂蚁而言,接下来的整改工作或许会相对顺利一些。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自此拉开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平台企业进行专项整治的序幕,蚂蚁集团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踏上了整改之路。

如今时间过去两年多,蚂蚁集团的整改已经取得关键进展,中央对平台经济的态度,也已经从此前的“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转变为“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最近,平台经济更是被频频提及。

202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之后在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及“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月7日晚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再次释放出重磅政策信号。

他表示,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这段话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针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参与整改企业原本存在的风险已经清楚,平台企业的健康性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接下来这些企业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发展上面了。

第二个是实行常态化监管,这意味着今后将实行以法律和制度办法为依据的监管,监管部门使用非常规手段“拔钉子”的时代已经结束。在常态化监管模式下,平台企业拥有相对稳定的预期,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平台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2023年,国家也需要这些大的平台企业来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动力。

当下的行业环境,再加上公司本身越来越透明、合规,这对蚂蚁集团解决剩余的两大核心问题显然是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