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瘟疫之夜》中文版由世纪文景推出。该书土耳其原版出版于2021年,但实际上,帕慕克酝酿了四十年,最终用五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小说。

瘟疫柏克文 诺奖得主帕慕克新书瘟疫之夜中文版问世(1)

《瘟疫之夜》的英文版也和中文版同步上市。在英文世界,《瘟疫之夜》已收获多家媒体好评。《卫报》准确概括了这部小说在叙事上的特征:“虽然主题宏大,但它的叙述语调是嘲讽的、狡黠的甚至轻快的……帕慕克挑战了叙事的规则,但这些对文学常规的冒犯,与帕慕克丰沛的虚构和想象相比,似乎并无任何过分之处。”《洛杉矶时报》将此书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相提并论,认为帕慕克也同样借助一个虚构的地点——明格尔岛,写出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真实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的精神状态。

《瘟疫之夜》的故事发生在1901年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在列强虎视、密探遍布、帮派纷争、流言四起的明格尔岛,一场严峻的瘟疫忽然暴发,离奇的谋杀也在接连发生。当时的苏丹派遣帕克泽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医生及侍卫卡米尔乘船来到明格尔岛,他们试图和当地总督一起对抗瘟疫,并找出杀害帝国首席药剂师的真凶。短短六个月间,他们不仅遭遇了命运不可抵挡的变化,也无意中改写了历史的进程。

帕慕克写作这部小说的动机在四十年间不断发生着变化。四十年前,他希望探讨瘟疫如何引发存在主义式的焦虑;三十年前,他更关注不同个体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反应;而到了后来,他感兴趣的是借助瘟疫和灾难的话题,揭示东方和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在他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他更希望着重书写现代的隔离措施、医学观念如何在一个传统、保守的社会得以推行。

帕慕克表示,《瘟疫之夜》的写作受到了笛福《瘟疫年纪事》影响。相比加缪的《鼠疫》,笛福的作品更关注人们面对瘟疫和灾难时的心理体验。这种视角也体现在了帕慕克自己的写作中。他注重描写众人的畏惧心理,营造瘟疫为明格尔带来的恐怖氛围。对他来说,恐惧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情绪,而是也包含着使人团结、共同渡过难关的希望——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面对瘟疫的恐惧时写道:“恐惧让我们感到孤独,但意识到我们都在经历相似的痛苦又让我们不再那么孤独……我们在恐惧中发现,这种难堪的体验有助于人与人的互相理解。”不仅如此,在帕慕克看来,每个人的恐惧都有着不同的、个体性的质地,甚至抒情的色彩,而这也是想象的起点之一,它令作家能将瘟疫蔓延这一社会性事件编织为文学作品。

《瘟疫之夜》中的人物关系和时空关系,是多重的、交叠的,其主题也是多声部的。小说的叙事人是米娜,一位历史学家,而她的外曾祖母正是帕克泽公主。故事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帕克泽公主的信件,但也参考了其他历史人物的回忆录、历史档案等等(虽然这些材料也都出自作者的虚构)。作家往往并不愿意直接给出对于历史的结论,而是展示不同阶层和处境的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和他们各自的观点。

帕慕克着重刻画了几对人物之间的爱情——帕克泽公主和新婚丈夫努里,侍卫卡米尔和他在明格尔认识的本地姑娘泽伊内普,总督萨米帕夏和他的情人玛丽卡。然而,他们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勾连着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关系、个体和集体的矛盾、感性和理性的冲突等不同层面的话题。同时,作家还塑造了督察长马兹哈尔、药剂师尼基弗罗等众多人物,通过他们的际遇写出了奥斯曼帝国晚期的社会百态。

瘟疫柏克文 诺奖得主帕慕克新书瘟疫之夜中文版问世(2)

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

从外观形式上看,这部书充满浓烈的帕慕克风格。和《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样,本书封面采用了帕慕克的插画,画作描绘了帕慕克心中的明格尔岛首府阿尔卡兹城的风貌。细密的街道、繁复的建筑以及远景的平滑海面、粉色天空,将人引入小说中波诡云谲而又带有梦幻色彩的气氛。不仅如此,书中还包含作家绘制的阿尔卡兹城地图,小说提及的各个场所,例如医院、希腊中学、广场、码头、邮局等地点,都被帕慕克一一标记在地图上,便于读者充分调用想象,融入书中的世界。帕慕克年轻时曾渴盼成为的那个画家,又一次充盈了他的叙事。在他不乏天真之气的笔触之下,这个宏大、厚重的故事也仿佛拥有了几分轻盈。

南都记者 黄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