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部悠长的乐章,既有金戈铁马的战鼓,也有文风翰墨的琴音。书生舞文弄墨,指点江山。将军横刀跃马,保家卫国。这两者原本应当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在东汉末年这两种身份完却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社会之中涌现出了无数允文允武的一代儒将,也形成了众多文武兼济的世家大族。随着政治与军事的发展,世家大族因为战争军功或者察举选拔而跻身上层,并且成功地把政治势力转化为家族力量的一部分。他们的子弟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贵族的特权可以将地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汉代中后期,儒家文化大行其道,这些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均卓有成就。同时,它们也吸纳了儒家“忠孝仁义”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兴亡之际,多有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青年挺身而出。颍川钟氏家族就是当中的代表,钟氏家族家学渊源,在东汉末年孕育了杰出的书法家和政治家。同时也都有多人投身军旅,领兵作战,家族之中允文允武盛极一时。但同时也因为军权促使野心的膨胀,钟氏一族在魏晋禅代之际走向了衰微。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1)

文武兼济的颍川钟氏家族

右手握笔,左手执剑的颍川钟氏家族

颍川古郡人杰地灵,从西汉初的张良到东汉末的荀彧都是颍川郡出身的名臣。高祖建国后,将颍川郡纳入到了天子亲掌十五郡的范围之中。据《汉书》记载: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当地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到了西汉末年,该地区二十个属县的户口数已经达到了“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依靠着大量的人口数和独特的政治地位,在汉代察举制的背景下,颍川郡中走出了大量的儒家学子和当朝官宦。东汉时期以“颍川四长”最为著名,即钟皓、荀淑、韩韶、陈寔。据《后汉书》李贤注:“谓荀淑为当涂长、韩韶为嬴长、陈寔为太丘长、钟皓为林虑长。淑等皆颍川人也。”其中的钟皓就是颍川钟氏的杰出代表,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当时的一代名士大儒。其病故后,诸儒颂之曰:“林虑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乐古。五就州招,九应台辅。逡巡王命,卒岁容与。”从此之后,钟氏在士林之中声名鹊起,威望日隆。其孙钟繇继承了钟皓的儒学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天赋异禀。他笔法古朴典雅,尤善楷书,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张怀瓘《书断》说:

“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足见钟繇的文学功底和书法造诣非常符合他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的特点。但颍川钟氏家族也是从钟繇这一代开始走上了允文允武的政坛道路,钟氏一门从此开始兴旺。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2)

钟繇书法作品

钟繇初入仕时,国家正值桓灵二帝昏庸无能,烽烟四起之际。国家上层重用宦官,黄巾军之乱爆发后地方军阀开始做大。汉献帝逃出长安李傕、郭汜的控制之后,钟繇等人协助曹操拥戴汉献帝。事后,钟繇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东汉末年,国家体系较为混乱。千石的御史中丞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虽然官职不高,却可以掌握朝廷机要和文书的上传下达,属于位卑而权重的要职。加上比二千石的侍中一衔,钟繇就可以进入核心决策圈,位居国家高级官员队伍。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钟繇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在西北马腾、韩遂等人盘踞袭扰关中地区时,曹操派遣钟繇以

“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从东汉末年开始,国家逐渐开始以“持节都督....诸军事”的名号授予官员作战指挥权。钟繇的“持节督关中诸军”实际上就是关中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长,名义上可以调动东汉在关中的任何部队。钟繇之前的官职大多数是文化属性比较强的职务,没有涉足过军事。但是,钟繇却成功地稳住了关中的局势。据《三国志》记载:“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当时正处于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态势胶着,钟繇在此时稳住了关中无异于给曹操打了一支强心针。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

“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適当尔。”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3)

钟繇像

这样高的评价在曹操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足以看出此次钟繇平稳关中对于曹操一方的影响。此后,钟繇在关中讨伐盗贼、安稳地方。“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钟繇以一介文士带兵出征,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以至于后来曹操讨伐马超韩遂等人时,就是凭借钟繇在关中的经营才有了破敌的基础,钟繇因此而青云直上。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时,钟繇为魏国大理,迁相国。曹丕登基后,进封钟繇为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户,迁太傅。此时的钟繇已经是魏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群臣之首。汉末爵位泛滥,因而国家增设了低等级的乡侯和亭侯来奖励功臣,之前的刘备、关羽等人都是亭侯。而钟繇却因功而被封为定陵县侯,这在整个汉末政坛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曹操帐下的头号谋臣荀彧在世时官居侍中守尚书令,食邑两千户,死谥敬候。程昱在曹丕登基后位居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由此可知,在曹魏时期,定陵侯钟太傅的政治成就甚至超过了荀彧和程昱。

颍川钟氏的势力在钟繇之后很好地实现了代际传承。钟繇之子钟毓在钟繇去世后袭爵,年十四为散骑侍郎,后任黄门侍郎,成为天子身边的谋士近臣。在司马氏秉政之后,钟毓开始负责军事。据《三国志》记载:

“ 正元中,毌兵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颁行赦令。....后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

在曹魏晚期的政坛中,国家的主要方针在平蜀之后转向了东南地区,“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的权责很重。看来钟毓很好地继承了父辈允文允武,矢志报国的精神。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4)

灭蜀之后,国家的战略重心转向东南

钟繇的幼子钟会在三国晚期的政坛上也是大放异彩。正始中,钟会出任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司马昭辅政之后,钟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景元三年冬,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此时钟会的权柄已经与当年的钟繇不相上下,并且和邓艾合力灭蜀,实现了自司马懿以来两代人的夙愿。当时皇帝下诏“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这是钟会一生最闪耀的时刻,但是权力渐渐腐蚀了钟会的内心。军权往往会使得有功的大将志得意满,逐渐膨胀,钟会在平蜀之后为了自立,不惜诬陷同僚邓艾。在五年

“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

但可惜的是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钟会被处死,年仅四十岁。史书评价其“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从之之后,颍川钟氏家族就如同彗星一般骤然滑落天宇,司马昭没有对于钟氏一族赶尽杀绝,钟繇的其他子孙都保全了爵位。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5)

钟会谋反致使钟氏家族衰落

钟氏家族书香门第为何在汉末选择投笔从戎?

首先,汉代的军制原本就是允文允武,不分彼此。从西汉开始,大臣并没有明显的文武官员的差异。比如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名将卫青投身军队之前也没有战争经验,“青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东汉时期也承袭了这样的官员制度,东汉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很多人都在和平之后担任了文职。比如跟随汉光武帝平定了早期王郎之乱的灵寿侯邳彤就在建国后担任了主管礼仪的太常一职。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中也不乏名士大儒,譬如北海太守孔融是孔子的嫡传后裔,家学渊源。在战争岁月中也曾披挂上阵,身经百战,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还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嫡孙张鲁在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所以说,当时的汉代传统世家之中本身就流传着文武兼济之风,文能安邦,武可定国成为了当时青年的追求,颍川钟氏家族自然也不例外。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6)

孔融也曾披坚执锐,领兵作战

其次,儒学世家的威望可以很快地凝聚人心,扩大势力。在东汉时期,名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工具,以至于当时品评人物之风大行其道。而享有盛名的人之中最值得尊敬的就是儒家的清流名士。在东汉时期,儒家的名士成为了对抗外戚阉党的唯一正义力量,党锢之祸以后,天下都对于这些大儒由衷钦佩。东汉末年,世家大儒成为了最具有号召力的一部分社会群体,是各路诸侯争相拉拢的对象。钟繇能够威震关中凭借的不一定是高强的武艺而是能够影响人心的号召力。在冷兵器时代,人心是最关键的战争工具,即使是武艺超群的沙场宿将也要敬畏三分。建安十六年,

“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7)

马超也畏惧钟繇的势力

马超、韩遂等人都是当世名将,但听说钟繇出兵的消息后,竟然全部患得患失,疑心是来攻打自己。由此可见钟繇之名在当时战争中的影响。而马超等人的最终失败也是由于无法突破钟繇在关中的坚城壁垒而最终作罢。钟会谋反后,司马氏也是顾及钟氏家族的名望还特意下诏赦免了钟繇之孙钟俊等人:

“峻等祖父繇,三祖之世,极位台司,佐命立勋,飨食庙庭。父毓,历职内外,幹事有绩。昔楚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祀。晋录成宣之忠,用存赵氏之后。以会、邕之罪,而绝繇、毓之类,吾有愍然!峻、辿兄弟特原,有官爵者如故。惟毅及邕息伏法。”

文学世家允文允武对于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很多的世家大族虽然是世代诗礼传家也同样可以纵横沙场。颍川钟氏家族在钟会之后遭到了重创,而其影响依旧尚在。钟繇的曾孙钟雅好学有才志,先为汝阳县令,后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钟雅跟随郭默镇压田防叛乱,拜骁骑将军。咸和二年,苏峻之乱爆发后,钟雅联合卞壸等人平叛。后拜为侍中,誓死守卫晋成帝,随驾进入石头城,最终遇害。后世史官评价其

“钟刘入仕,忠贞攸履。竭其股肱,继之以死。”

为何钟陈赖三姓都是颍川堂(文武兼济的汉末颍川钟氏家族如何走上巅峰)(8)

闻鸡起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士典兵,书生报国的现象也明显多了起来。祖逖、刘琨、谢安、王导都是书生出身,也都是安邦定国的典范。直到唐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局面才被正式确定下来,文武两班在朝廷之中有了明确的界限分野。但是,每逢乱世也多有文人投笔从戎,效命疆场。正所谓“列阵非好战,书生敢论兵。”凭借的是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传承的是忠正耿直的碧血丹心。这股精神传承千年而不绝,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颍川钟氏家族是名动天下的世家大族,在社会上有极强的号召力。时值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颍川钟氏家族在汉末允文允武的政治背景下,投笔从戎投身疆场。钟繇威震关中,钟会率兵灭蜀,这两项功劳均足以彪炳史册。自此之后,文人书生投身报国的风气更胜从前,以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将辈出。这对于中国历史的进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