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可以直面困难,一种是缩回洞里。”
题首的这句话,是电影《闻香识女人》里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台词,长达157分钟的电影,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想没有比这段台词更合适的了。
《闻香识女人》于1992年在美国上映,并相继斩获了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以及第47届电影学院奖,其中弗兰克的扮演者阿尔·帕西诺凭借此片也荣获了最佳男主角,这部影片不仅是导演马丁·布莱斯特以及男主角阿尔·帕西诺作品体系中的重要里程碑,其中所展现的在面对残酷且复杂的人生百态时个体的价值追寻,更使得影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影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脾气暴躁的退役军官,因为上层权贵阻碍无法晋升,又不幸炸伤了双眼,生活无望,所以踏上了“求死”的旅程,另一条是穷学生查理,因目睹了一场恶作剧,让自己陷入了不可名状的困扰之中,却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两条线相辅相成,第一条线教会了后者认清残酷的现实,而第二条线教会了前者人需要面对困境的勇气。
而在弗兰克与查理身上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创作者对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该何去何从的思考,两者的价值观、行为风格的差异也正是当下生活中“面对”还是“逃避”差异比较的鲜明写照。生活不断的打击、突如其来的人生困境、无常命运的不可抗力,这种现象的存在,让观众以旁观者的姿态感受着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又以参与者的姿态,最后得出对于人生的某种思考。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很早就想写点什么,一直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是我感觉以自己目前的认知,怎么评论它都有点浅显,直到前两天阅读了一本名为《逆商》的书,我才决定提笔写点什么。
《逆商》是保罗·史托兹的著作,他是逆商理论的提出者,也是逆商测评、逆商发展项目和工具的开发者与研究者。
众所周知,IQ(智商)、EQ(情商)、AQ(逆商),是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更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IQ(20%) EQ和AQ(总共占80%)。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智商不是最重要的,而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重要能力。
在此,我将从影片故事角度以及书中给的方法,结合自身观点,浅谈影片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弗兰克:在无助到无望的死循环下,逆境中做了“放弃者”《逆商》一书中,把人在面对困境时分为三种人: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
放弃者:随遇而安、贪图安逸。面对困境时喜欢逃避和放弃。
扎营者:也曾努力,但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与成就后,便松懈下来,原地安营扎寨。
攀登者:这类人把人生视为长跑,永不停止探索可能,追求卓越。面对逆境时不逃避,不放弃。
显然,剧中的弗兰克,在逆境中做了“放弃者”。
弗兰克,一个曾做过总统的幕僚并得过银星徽章和纪念金条、有着光辉勋史的退伍军官,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失明,从此人生从辉煌落入谷底。
尼采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剧中的弗兰克,见过五颜六色的世界,也享受过人人拥戴的成就,突如其来的失明后,让他整个世界都变得黯淡无光,他忍受不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无法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中寻找平衡,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于是蒙生了“自杀”的念头。
他说:我现在正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很清楚该走哪条路,但我没有选择,因为我知道,这实在是太难了。他痛苦、沮丧,对周围世界的无力感,让他觉得生命的裂痕已经无法弥合,“死亡”是他维护自我尊严的唯一方式。
但他真的想死吗?我看不见得,这点从他最后吟唱的歌词中可以看出:你是否曾经想要离去,却依稀有点恋恋不舍。
他不甘心,但他又无可奈何,他的人生困境不仅来自于找不到活不去的理由,更是来自于一种对无常命运的无可抗力,让他觉得无力面对,从而变得消沉与沮丧。
弗兰克这一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它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一种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即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造成“我只能这样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种心理,它会削弱人们各方面的动力和创造力,从而在逆境中选择当了放弃者。
这种心理让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考不上大学怪自己智商不高,找不到好工作怪自己学历不高。
要想让自己从习得性无助跳出来,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原因。那些认为逆境是持久的、内在的人,更可能在遇到困难时难以挣脱;而认为不利事件是外在的、短暂的,影响有限的人则表现得更加积极乐观,充满动力。
查理:坚守自己选择,面对逆境不逃避不放弃,勇做“攀登者”剧中的查理也遇到了自己的困境,他目睹了几个学生为了戏弄校长而策划的恶作剧,校长以保送哈佛大学的光明前程为条件,希望查理说出主谋名字,否则将被开除学籍。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查理的人物性格,他的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悬念,相反只是让我们于细节中感悟,他在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时的态度,让我们有更深刻的洞察和领悟。但正是这种去戏剧化、日常化的叙事结构,展现出了查理性格宝贵的一面。
比如在弗兰克劝说查理“搭上去哈佛的便车”时,查理却说“我不出卖任何人,会有别的办法”。
又如在弗兰克说自己的人生坏了时,查理却说:没有坏,只是痛苦而已。
或者在弗兰克自杀时,查理说:你是搞砸了你的人生,可那又怎样?就像跳探戈一样,步伐乱成一团,继续跳就好了。人人都会犯错,你该勇往直前啊!
查理高尚的品格和面对困境的态度,叩开了弗兰克内心的城墙。而这些,恰恰正是弗兰克所欠缺的。
反观现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困境,房贷的压力,工作的瓶颈或者家庭的矛盾都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甚至每个人都会产生“逃离”的冲动,逃避或许能让你一时放空,但终归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身处的时代或是环境,唯一能选择的是如何有效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也许艰难,但你应对逆境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那如何才能提升逆商呢?下面我就结合书中的观点,浅谈提升逆商四个方法
如何提升自己面对逆境的能力1.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
心理学上讲,所有的改变都不是来源于自责,而是来自于觉知和掌控。如果要提升自己应对逆境的能力,首先第一个要掌握的技巧是迅速觉察逆境降临的能力。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儿子的小故事。
我们大人的逆境来自于社会、职场、个人几个方面,但对于只有3岁孩子的逆境可能就是今天玩具摔坏了,或者零食撒了,又或者是摔倒了。但我发现儿子有一套自己应对逆境的方法,比如玩具不小心摔坏了,大部分孩子可能会陷入悲伤的状态,继而大哭一场,但儿子先是一愣,然后说道:奥奥(发音类似于bingo)!糟糕!不要小看这一个举动,它可以迅速的把自己与随之而来的坏情绪阻隔。如果他不小心摔倒了,疼痛感与失控感会让他下意识的哭出来,而这个时候我总会模仿他的口气说道:奥奥,糟糕!而他自己也会很快的从不可控的情绪中走出来。
小孩懂得什么叫逆境吗?我想他肯定不懂,但是他知道这个“口头禅”能让他心理舒服一点,这跟《逆商》中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一个道理,书中说,每当发现逆境时,我们可以用唐老鸭,或其他极度夸张搞笑的声音提醒自己:逆境!这个举动可以让自己迅速产生觉知,训练出对逆境的嗅觉。
比如今天你上班时被领导批评了,本来心情就极其郁闷,结果下班的路上钱包还丢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意识不到逆境的到来你会说自己:失败!废物!怎么办!但这个时候你如果提醒自己一句:奥奥,糟糕!逆境!你会把自己从自我怀疑的情绪中隔离出来。
其实,这个行为是让大脑保持警惕的能力,提醒自己逆境到来,会让我们迅速培养出攀登者的意识。因为只有先发现逆境,才能应对逆境。
2.不要把结果灾难化
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以下情况:
·今天上司又把我骂了一顿——我永远都是那么差
·今天中午不知道吃什么——我是一个无法做选择的糟糕的人
·孩子学习不好——他这辈子都完了
·夫妻发生矛盾——婚姻不就是搭伙过日子
其实,这都是把结果灾难化的表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各种各样的逆境反应中,最能让人变得无力的反应是把结果灾难化。灾难化就是把日常琐事想象成重大挫折,又把那些挫折想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闻香识女人》中的弗兰克,因为双眼失明,就把自己的人生扣上一个“灾难化”的帽子,变得迷幻恐怖,最后自己真的陷在里面,在巨大的灾难中找不到出路。
其实,并不是每件事都要赋予一个高深的结论,有时事情本身简单明了,是具体的、是可以解决的。那如何避免让自己陷入灾难化呢?有两个方法:
①分心术
●拍桌子喊“停”。当你感觉自己思想快要失控时,狠狠的拍一下桌子,疼痛感会让你形成一种神经干扰。这样就立马封了你的思想去路。
●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去关注与事情本身不相关的事情。
②重塑法
●重新关注目标。回到问题的初始阶段,重新考虑自己身处的逆境以及为何会遇到这个难题。
●渺小化。很多人都喜欢大海,因为大海的广阔无垠,让我们感觉自己在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很多令人困扰的事情立马都会烟消云散。所以当感觉自己陷入灾难化的痛苦中时,可以到一些感觉自己很渺小的地方,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痛苦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3.分析问题——困境中的自我提问
分析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质疑过程,让你得以审视、质疑并最终摆脱自己逆境反应中的消极部分。
爱因斯坦说:假如只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拯救世界,我会先花55分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钟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提问可以让我们准确的发现问题本质。无论你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会少了这一部分的自我探索与更新。提出问题意味着探索的开始,自我发问的过程也就是揭示矛盾、找出答案的过程。当你遇到人生困境时,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个局面是否已经让我无法掌控?
·目前的逆境一定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这个逆境会持续过长时间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4.所有的结果,都产生在行动之后
相信大家对演员胡歌都不陌生,而令大家最为关注的也是十几年前的那场车祸,在他的自述中我们也知晓了当时的一些情况,车祸发生之前,助手张冕为了能让自己好好休息,便主动与胡歌换了座位,也正是这次换座,事发之后让坐在副驾驶的张冕不幸遇难,醒来后的胡歌悲痛万分,十分自责,后来他曾自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做噩梦,我不知道怎么面对她的家人。
痛苦、沮丧、自责压了他很久,可后来他发现,逃避、自责、痛苦都无法疗愈自己,生活还要继续,如果让自己一直还持续的陷入这种不可名状的困扰之中,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帮助,后来他找到了让自己走出来的办法:以我之力,以她为名,去做更多的慈善来缅怀她,只有这样,我才能稍微感觉些许安慰。
胡歌的经历说明一个问题,当我们在遭受逆境时,消极、沮丧、抱怨只会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泥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因为一个人最能体现应对困境的力量的时候,就是他们找到工具的时候,当你知道下一步做什么的时候,就是成功的开端。
结语:
《闻香识女人》由两个互不相交、思想内核也不一致的故事构成,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两个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普遍人生困惑的浓缩。这部电影所聚焦的是面对人生困境不堪所在的精神状态,所展现的是真实且残酷的现实生活,而最终所探守的,则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打击”的人生哲学。
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今日,一个人在事业与生活上的高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也不仅取决于他有多么高的情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无法选择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唯一能选择的是如何积极应对这些困境。
希望每个人都有应对逆境的能力,成为人生长跑中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