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经典阅读不超过三本(1)

暑假来临。对每一位高三毕业生来说,无论高考结果如何,他们都将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很多人眼中,高三结束后的暑假是人生中最轻松的长假。但是,每年暑假有不少人来咨询,暑假到底应该做点啥,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做点准备?

作为一名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在笔者看来,除了适当的放松调节自我,准大学生们不妨趁着高考后的自由时间和轻松心情,多读读经典,既给自己充电,也有助于更好地迎接大学新生活。

经典阅读课“摸底”:为何一大半学生都缺乏“经验”?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前者流行一时,但转瞬即逝,阅读体验也许很好,但读过也就结束了,不会令人反复阅读;后者经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筛选,在时间的冲刷下依然绽放璀璨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堪称经典。

近年来,笔者每年都会为大学新生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每次第一堂课,我都会做一个摸底调查,列出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二十本左右的人文经典,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到十九世纪的《红与黑》等。但是读过其中三本以上的同学寥寥无几,即便翻过一半以上就算读过,也是如此。学生对经典的认识,通常只停留在知道书名或了解内容梗概的程度。可见,一大半学生都缺乏经典阅读的经验。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

目前的高中教育很大程度上仍以高考为首要目标,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围绕教材投入海量时间和精力。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对于以客观分数衡量成败的高考来说,显然有效,但却大大压缩了学生可能投入阅读的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直接阅读经典的热情,导致初入大学校园的本科新生少有认真读过很多经典作品的。

经典阅读的缺失,折射学生单一的知识获得模式

经典阅读的缺失不仅仅意味着学生阅读面狭隘和阅读量小,其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已经习惯了知识获得的单一的标准化程式。

高中教育以教材为主,学生在以高考为目标的教学中所习得的是一个稳定、精确的知识获取模式。无形中,他们也会把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理解为知识获取的标准化程式。

但是,大学教育却期待学生有更开放、宽容的心智,通过自由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重新生成一个开放、独特的知识结构。每年,大学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方式。

但是,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大多数高校,新生第一年课程任务往往比较繁重,压力之下,不少人会以应试心态和技巧来对付大学课程,即使是一些要求自由学习、注重独立思考的开放式课程,多半被他们异化为以背诵课件为中心的应试考核。这无疑又强化了学生高中阶段就习以为常的学习模式和知识理解方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在大力推动大学经典阅读的相关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对经典著作主观感悟的基础上,重新生成自由、开放和独特的知识结构,而学生也通过这样的转变,真正走出应试逻辑的束缚,成为真正自由的学习主体。

例如,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设过一门《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的经典研读课程,以莎士比亚的经典历史剧为文本,课前布置文本阅读任务,课堂讲授紧贴经典文本,每部经典讲授完毕后再安排固定课时开展小班讨论。小班讨论时部分同学根据刚讲授完的经典文本进行事先准备的发言,然后助教引导所有学生围绕这些发言自由地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不但巩固了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而且将经典阅读变成了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社会化过程。

轻松自由读经典,为挑战新的“高山”做足准备

在大学常规教育中,推动经典阅读往往通过开设大学通识课程来进行。可以说,大学第一年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与习惯往往相当关键。

试想,如果大学新生能通过研读经典实现这样一个转变过程,那么对于准大学生而言,大学入学前的这个暑假,无疑是自由阅读经典、提前感悟经典的最好时间了。

一方面,在没有考核压力的状态下,轻松自由地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自我的好方式。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读经典的习惯与兴趣,那么《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跌宕起伏的回家之旅,不也可以如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奥德赛》那样,吸引我们沉浸其中吗?莎士比亚那精彩绝伦的戏剧世界,不也可以如各类动作片和爱情偶像剧那样,引发我们酣畅淋漓的情绪发泄吗?

另一方面,学生经过高考如同跨过一座高山,待静下心来,往往会发现高考前面还有更高更大更不一样的山川等待攀登、跨越。在即将迎来人生新阶段的时刻,静下心来读读经典,从经典中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人生的纷繁多样,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同时,在笔者为大学新生开设的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上,常常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具备一定经典阅读基础的学生,往往能更快地理解课堂讲授的思路,更好地与老师一起探寻经典深处的奥妙。经过一年左右的大学生活,这些学生往往会更好更快地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往往更容易实现学习模式和知识理解方式的转换,从而真正开始学会自由地、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更自如地融入大学的学术生活。

比读什么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近几年来,清华大学每年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都附赠一本经典名著,其用意之一,就是希望这些准清华学子们利用暑假好好读读经典。例如去年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此前是《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艺术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万古江河》和《乡土中国》。

仔细审视这一书单,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经典,也有外国名著,既包含文学艺术,也涉及自然科学,既传递学科知识,也启迪人生智慧。这些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所涉及的知识、包含的智慧非常博大,但语言通俗、易于进入。这样的经典就是准大学生们暑期阅读的上佳选择。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这些“有营养”的书单,并根据自身的阅读兴趣,选择具备类似特质的经典著作,开启一个充实的暑期生活。

至于怎么读,则不妨随自己的兴趣和阅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单,可以系统阅读,例如选择某一系列的经典,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集,集中全面地阅读,也可以多样化地阅读,例如上一本读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下一本又去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一周悠游于唐诗宋词的高远意境,下一周着迷于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都未尝不可。兴之所至,便去翻书,反而更容易获得阅读经典的快乐。

当然,自由自在地读书并不是胡乱读书。无论是系统阅读还是多样化阅读,首先重在专注,阅读经典需要聚精会神,如果是蜻蜓点水,则很难真有所获。

其实,读什么、怎么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难得的长假,培养自身读经典的热情和兴趣,让大学入学前的暑假,成为人生的加油站,帮助自己更好地迎接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石岸书

编辑: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