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

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 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 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

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1)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建立了中华民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 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

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2)

第 17课 毛泽东思想

【基础解读】

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 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 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2)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规定了革命胜利后, 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 ( 经共产党 )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方针, 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3)

第 18 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基础解读】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 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

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 年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党的十四大 ,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 年,中共十五大 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特色主义的论述外, 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

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4)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 年 10 月 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

(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

启发。

(2)1973 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3)2001 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 世纪 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 I 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20 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5)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 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

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

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 被看作代表不同的

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 《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20 世纪 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

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被爱情遗

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及整理(精选知识点精华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