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习家池、隋唐涧南园-海园、宋元米公祠、明清襄王府。

襄阳江南园林风景(襄阳四大园林)(1)

习家池

一、习家池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自汉晋以来,就成了襄阳市南郊的游览胜地,是全国最早的园林建筑群体。在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习家池是本区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陡”,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习家池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三面环水,一面临水,山色苍翠,水光潋滟,花红柳绿,景色宜人,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习家池它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游习家池,有月更好。不论满月如镜,新月似镰,上看勾悬于亭上飞檐,下看游荡于池中清波。使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宁静,那么悠闲,那么赏心悦目。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酊大醉,故称“高阳酒徒”,因此有高阳池馆。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晋以后,习家池曾一度荒废。南宋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明嘉靖时副使江汇又建习凿齿、杜甫两公祠。后又多次重建修葺,池边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习家池也是襄阳人春游和来襄阳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宋代时毁于兵灾,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还在新建的院墙中间辟山门一座,题匾“习池馆”。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做官的副使聂览、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改高阳池馆为“四贤祠”,祭祀习郁、习珍、山简、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1992年,市政府曾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一定能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貌。习家池群山环抱,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环卫。溅珠池呈半月状,下有泉眼喷吐,上有古槐覆盖,池中鱼儿游弋,步园临池,别有情趣。

襄阳江南园林风景(襄阳四大园林)(2)

襄王府

二、襄王府襄王为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善。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王府由长沙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当年大兴土木时建造了这座王府前的照壁。历史上的襄阳王府占地非常大。根据《襄阳府志》记载,当时的襄阳城垣一周足有十五华里,王府的范围在城内占地十有二三。府南紧靠城垣,府北直临东大街,八字大门,红墙绿瓦,煞是雄伟。那时的王府,红墙绿瓦,壁垒森严;王府之前,百官叩拜,好不威风。朱瞻善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据有关资料记载,1449年“土木之变”(今河北省怀来县)英宗被俘,在朝政遭遇危机之时,朱瞻善上书皇太后乞命皇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居摄皇位,以成王朱祁钰(英宗之弟)监国,并急发府库,募勇敢之士,务图迎复。可是当这份上书送到京城时,朱祁钰已称帝多日了。1450年英宗返驾京师,后成功复辟,见此上书后被皇叔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因此,朱瞻善当时所获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别具一格的襄阳王府和特殊艺术风格的绿影壁就是最好的例证。襄阳王府中共住过七代藩王,其中最有名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藩王—襄宪王朱瞻善。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稳江山后,就给他的子孙分藩封王。明仁宗的第五个儿子朱瞻善在长沙徙封襄阳后,便在此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据《明史·诸王》记载:朱瞻善庄敬而有令誉,贤德而又深明大义。在1449年“土木堡事变”后,面临国中无君的局面,他大力活动重立国君,从而稳定了大局,有力抗击了外敌的侵略。另外他多次劝英宗体恤民情,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一举措在明朝中期宦官当权、土地兼并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无疑是金玉良言,所以英宗称其上书为“金腾书”,比其人为“周公”。朱瞻善在明朝所有藩王中地位之高,礼遇之重是少有的。明襄王府在1641年—1643年间,曾两度被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焚毁,过去的王府已不复存在,但绿影壁因其石材质地很幸运的保存了下来。据历史记载,李自成是在明襄王府建立了“新顺”农民政权,而且将襄阳改为“襄京”。这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描写。绿影壁是襄阳王府门前的照壁,因用绿矾石为壁、汉白玉镶边拼砌而成,远望犹如绿色的画屏,故名绿影壁。绿影壁全长26米,高7.6米,始建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龙壁之一。其它的三堵为北京故宫、北海以及山西大同的九龙壁。与这三座龙壁相比,绿影壁有以下特点:首先,绿影壁拼图完美,雕刻精湛,造型别致,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四座照壁中最为独特的。其次,绿影壁放弃了当时时兴的琉璃构件,采用了绿泥片岩与汉白玉为质料雕刻,显得古朴而典雅。再次,在造型上绿影壁采用了仿木结构的庑殿式四柱三楼的建筑结构,也与其它三座只是简单的长方矩形不同。第四,绿影壁的龙纹数量也是四座影壁中最锪,共有280余条,分布在壁心、边框、束腰、屋脊,以及瓦当和滴水,最长的有5米多,最小的只有手掌大小,称为团龙。据我们清查,仅在影壁的四周边框上,精美雕刻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龙就达99条之多。绿影壁的三件巨型石刻画面都据龙体结构之需要,用不规则的石面雕刻组合拼嵌而成,天衣无缝。这种创造性的石刻组合是鲜见的。影壁台基刻有须弥座,座基及檐下壁石面装饰有各种花卉、云霭图案浮雕。整座画壁凝重大方,构思、造型、图面及雕刻技法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泰定铁钟”,是元朝泰定年间,用生铁铸造而成的,原筑于南漳宝露寺。明初被移至襄阳钟鼓楼,后因钟鼓楼坍塌,1984年被移至襄阳王府。此钟口径1.45米,高2.1米,重2000公斤。在钟的上方有一个钮,这钮我们称为“蒲牢”。我们从正面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有眼、鼻、口、嘴的一个人头像,从侧面看是一条龙,他是龙生九子其中之一,据传:蒲牢是龙的儿子,生活在水边,水中鲸鱼时常袭击它,蒲牢在受到袭击时经常发出大叫,其声如雷,以后人们为了让洪钟的声音更加洪亮,就根据这个传说将钟钮做成蒲牢状,把敲击钟的木杵刻成鲸鱼状,直至今日人们仍常用鲸鱼状木杵撞钟,以此来祈求钟声洪亮。西汉小井也是一件古物了,它原不在王府中,此井原是襄城西街中段的一口民用井。据说此井井水清澈甘甜,很多城中百姓都用此井水生活。在修襄城西街之时,因为井在马路中央,将被盖住,文物部门就将井盘移到王府内,井边的四双脚印,这就是人们常年累月打水时在踩踏过程中磨出的印迹。

襄阳江南园林风景(襄阳四大园林)(3)

米公祠

三、米公祠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米公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民国时期,米芾27世孙米高秦千方百计保管米公祠中45块石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幸免于战乱,解放后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运至米公祠存放。1956年湖北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以来,国家曾拨款对米公祠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米公祠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不仅将仅存的牌楼过厅和宝晋斋修复一新。而且依据米公祠记石碑文等史料,增设了一进院,内有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二进院通过“墨园觅胜”门,有洁亭、曲径通幽、米氏故里碑;三进院为石林、四百余岁的银杏树,树下矗立着五通记事碑;《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园两侧建有碑廊,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内嵌砌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人的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米公祠经过修缮后,前来观赏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方毅、张爱萍、张廷发、杨静仁等曾到米公祠参观,有的领导人还为米公祠题词。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阳,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公人称“米襄阳”。他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米公祠原外米家庵,是米氏家庙,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祠宇由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建筑组成。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墙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新建的碑廊和东、西两苑内镶有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子昂及近现代书法家的书法石刻100余通,为华夏米芾书刻的艺术宝库。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保护。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襄阳江南园林风景(襄阳四大园林)(4)

涧南园

四、涧南园-海园

涧南园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故居。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鹿门山(今湖北襄阳县境内),本宅叫涧南园,在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临近有襄阳进士张子容的海园。

在孟浩然的诗歌里,“涧南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象。孟浩然直到40 岁才走出家乡的涧南园, 赴长安举进士, 晚年终隐于乡, 一生对家乡的涧南园魂牵梦绕。涧南园情结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0 年的乡居野情, 造就了孟浩然“骨貌淑清, 风神散朗”、“灌园艺竹, 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序》) 的气质性格。其诗如其人品, 也独具清旷的风格。“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一联, 为诗人开元十六年举进士、在秘书省联句时赋得, 四座称赏, 叹为“清绝”(事见同上书)。其实, 这种“清绝”之句, 屡见其诗。如“涧影见松竹, 潭香闻芰荷”(《夏日浮舟过辛大水亭》) ,“竹露闲夜滴, 松风清昼吹”(《齿坐呈山南诸隐》) ,“水回清嶂合, 云度绿溪阴”(《武陵泛舟》)。可以说他笔下的景物之清, 是他的远离官场世俗的涧南园之“清”和心之“清”的写照。拿诗人笔下的“月”意象来说, 是乡野上的纯洁高朗、未受尘俗污染的一轮明月:“秋空明月悬, 光彩露沾湿”(《秋宵月下有怀》)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大》)。“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可以说, 这一轮“月”, 是诗人发自涧南园情结的心象。孟浩然被李白、杜甫描绘成一位高人形象:“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吾怜孟浩然, 短褐即长夜”(杜甫《潜兴五首》之五)。其实孟浩然并不是一生专隐而不欲参政, 这点已有很多论者论及。李杜这里是提取孟浩然的优长作为艺术上的人格表现。诗人40 年不出乡园, 这在那个士子们奋进向上的时代是十分特殊的, 也和诗人涧南园情结分不开。而李杜所津津乐道的这一高人形象, 不仅出于孟浩然的行为, 更出于其诗歌的整体风格和意境表现。

在襄阳城南八里的白马山(铁帽山)东麓的一座小山阜,名曰白鹤山,今山上建观音阁一座。山东为陡岩,名为白鹤岩,下有石潭一处,石潭水面约150平方水,水清澈见底,与山泉连接,水常年丰盈而不渴。有道光五年所刻:凤皇池三大字于其池西石壁之上。凤皇池东为一小矮山丘,名曰卧龙山,山上竖立有唐“副总戌来将军去思碑”,山下为涛涛汉水,景色宜人壮观。是我市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须不知,这白鹤山上在唐代时为唐开元元年襄阳进士张子容的家宅。张孒容依白鹤山和山下石池建造了自已的私家园林--海园。他在宅园中建有藏书阁、新舞阁,池边建海亭。因他在沿海作官把山下石池戏称:海池,即今之凤皇池。为我市至今能指认确切地址,并有遗存的唐代私家园林,比苏州园林史早几百年之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凤林关及凤凰山,习家池名气太大,其张子容私家园林好多名称被改变。如海池改称凤皇池、海亭被改为凤皇亭,今凤皇亭遗址及石构件尚存,它毁于解放前夕,其中有一块图案精美的石构件被嵌在覌音阁墙上。更可惜的是在张子容家宅上建起了凤林寺及以后的观音阁,使这一唐代张氏私家园林受到较大的改变,但至今海池依在、海亭遗址及石构件尚存部分。更可喜的是山名不变,历史记载清楚,其白鹤山北就是张子容好友孟浩然的老家--涧南园,为我们研究孟浩然提供了地标依据。习家池与海园是我市两大古代私家园林,这在全国城市中是不多见的。 如果能依托观音阁周边复建海园,重现这一唐代园林景观则襄阳“四大园林”横跨四个朝代,四种风格,必是一大亮点。汉晋习家池、隋唐海园、宋元米公祠、明清襄王府。凤皇池本是一天然石池,为建海园,张子容对石池进行了人工雕凿,使白鹤岩更陡峭,更壮观,并扩大石池面积,凿出台阶路,便于亲水游乐和修建海亭等,形成山水建筑之协调。当时孟浩然经常到海池之畔的海亭饮酒作诗取乐。由于历史的变迁,海池成了庙上的放生池。当年修池、园的凿痕还清晰可见。

襄阳江南园林风景(襄阳四大园林)(5)

襄阳城北街

孟浩然写涧南园的主要诗作

孟浩然对故居充满了喜爱和眷恋,这从他的很多诗中可以看出.粗略统计,他一生大约有14首诗写到涧南园或与涧南园有直接关系的地方.

诗一,<<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朝列,吾慕颖阳真。"

诗二,<<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诗三,<<与黄侍御北津泛舟>>."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诗四,<<上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摇艇候明发,花源弄晚春。在山怀绮季,临汉忆荀陈。

上巳期三月,浮杯兴十旬。坐歌空有待,行乐恨无邻。日晚兰亭北,烟开曲水滨。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石壁堪题序,沙场好解绅。群公望不至,虚掷此芳晨。"

诗五,<<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亭楼明落日,井邑秀通川。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诗六,<<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携策返吴庐。"

诗七,<<与白明府游江>>."故人来自远,邑宰复初临。执手恨为别,同舟无异心。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诗八,<<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世外交初得,林中契已并。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便就南亭里,馀尊惜解酲。"

诗九,<<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

诗十,<<早寒江上怀有>>."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十一,<<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诗十二,<<送张郎中迁京>>."碧溪常共赏,朱邸忽迁荣。豫有相思意,闻君琴上声。"

诗十三,<<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别业闻新制,同声和者多。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舞庭铺锦绣,妆牖闭藤萝。秩满休闲日,春余景色和。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别岛寻花乐,回潭折芰荷。更怜斜日照,红粉艳青娥."

诗十四,<<檀溪寻故人>>.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