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游戏起源于东汉,在中国众多儿童游戏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自东汉以后,竹马游戏开始逐渐风靡。历史文献上对“竹马”一俗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中的《郭伋传》传闻他入并州任职,孩童听闻纷纷骑竹马相迎。自此“竹马”这一称呼开始流传。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1)

在大众的认知中,“竹马”应该盛于唐代,李白有诗《长干行》:“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描述了一对夫妻恩爱之情,自此“青梅竹马”一词也自此流传开来,而研究“竹马”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打开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儿童玩具的历史发展轨迹。

竹马自身发展和内在文化价值

1、竹马的发展早于史书记载是有根据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们就发现了马,马作为六畜之一,陪伴人们数千年的发展,而对于骑马,是成人的权力,象征着男子身份地位。而对于孩童来讲,骑马就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所不能接触的,他们就会越发的好奇,甚至去模仿。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2)

骑马射箭

上文所说《郭伋传》中故事的发生地点就在今山西地区,山西自古就是养马重地,是唐代马匹重要的出产地,因此对于马匹,因何会有孩童骑竹马就有了确凿的依据,是其模仿成年人骑马的缘由。这也证明,竹马很可能并非是出自中原汉民族之手,而是源自北方游牧民族。

竹马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模拟性,孩童通过运用简单的竹子,木棍,板凳,秸秆,扫帚等,一段骑于胯下,一段拖至地面,学成人骑马状,材料的便捷方便了孩童们就地取材也更加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适合他们的成长。

因此也就被人们用来作为孩童的启蒙玩具。因此在《后汉书》官方记载竹马之前,竹马就很有可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广泛运用在儿童娱乐上。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3)

2、竹马相关史料记载以及文化内涵

西晋时期《博物志》记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杜祭酒别传》记载:“杜夷年六七岁,在县北郭与小儿辈为行竹马戏”。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竹马在东汉以后已经得到普及,并且被记录下来,竹马在东汉以后,被更多地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是政治内涵。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4)

儿童玩具竹马

晋武帝司马炎就曾以“竹马之好”来表达自己与大司马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司马炎借幼时两人一起玩耍的经历,劝说诸葛亮重新回到自己的朝廷担任大司马一职。

同样的还有东晋时期的恒温与殷浩,二人幼时便是好友,但两人互相不服气,恒温就曾借殷浩战争失利之时嘲笑殷浩:“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恒温借骑竹马的时间来讽刺殷浩以实现自身政治地位的攀升也说明了“骑竹马”其实在古代生活中的普遍。

同样的,从上述几段史实中,我们也能看出,不仅仅是平民百姓,就连王公贵族的孩子也都沉迷于竹马的游戏,唐代是一个强盛的帝国,不仅在军事政治的实力上,更体现在了文化上,唐代的娱乐文化发展极为繁盛,在唐代大量的诗篇中,有很多关于竹马的描述。

唐代时期竹马文化的发展与探究

1、唐代竹马文化之风绵延数百年

《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得知军队攻破龟兹国西域震动后太宗对群臣曾说:“土城竹马 ,儿童乐也。 金翠纨绮,妇人乐也。 贸迁有无 ,商贾乐也。 高官厚秩 ,士夫乐也。战前无敌 ,将帅乐也。四海宁一 ,帝王乐也”。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5)

竹马之戏已经成为天子之言,因此才有无数文人将竹马写入古诗,被用来表达对盛世和平,百姓安乐的盛世图景赞美。以至宋元以后竹马游戏仍未结束,并且不断焕发新生。

“笑看儿童骑竹马 ,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的这一描写深刻体现了其所刻画境界之美。在唐代,儿童骑竹马嬉戏通过李白《长干行》赋予了一种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散发了它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成为千百年来无数男女为之沉迷倾倒和向往的爱情追求。

同样的,竹马一词也有诗人赋予其悼念之意,顾况的《悼稚》就曾在诗中怀念自己早夭的幼子,同样的元稹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都是借幼儿骑竹马时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哀思之情。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6)

同样的竹马也包含对年老之后,回忆过往时期与好友一起嬉戏共同骑竹马游玩时的甜蜜回忆,往往也被赋予一种对于纯洁友情的回忆之感。

2、对于竹马文化的延展

这样一种游戏在唐代极为盛行,也就势必引起不同人的关注,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自从玄奘西行取得真经之后,佛教的势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佛教对竹马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佛教认为儿童玩竹马,乃是出自自身本性使然,小儿骑竹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于不玩竹马的小孩,则认为是奇人。

如在敦煌石窟内发现的《维摩诘经讲经文》记载:“父母闻言道大奇,少年本分正娇痴,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在敦煌洞窟内,人们发现大量唐代时期变文记载了儿童游戏的描述。

从青梅竹马到龙争虎斗(从青梅竹马到)(7)

敦煌石窟内

同样的,古人对竹马也存在着一种想象,自东汉起,竹马游戏有记载后,人们赋予了竹马可以飞天的想象。三国时期东吴的方士介象,就被流传说可骑竹飞行。传闻介象为孙权做菜,缺少姜,便让孙权派人骑自己竹杖去取,下人闭目间以至成都,可见古人对骑竹飞行有着怎样丰富的幻想。

结语

从郭伋骑竹的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时期中国的一种清官意识,伴随着“郭伋骑竹”的普遍,唐人将其典故编入儿童启蒙的读物,成为唐代时期妇孺皆知的典故。

自此清官廉政的官员形象开始广泛的流传,因此在唐人的诗集中时常可以看见以竹马赞颂官员美德的诗句,艺术源于生活,竹马游戏无论在唐代还是宋元以后,都有着广泛的受众,因此而产生的文化自然也是不断丰富,在唐代,竹马早已不是一种游戏,更是融入到唐代各个阶层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长干行》

2.《新唐书》

3.《博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