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蕴含哪些从师问学的道理(述而篇7.22子曰三人行)(1)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三人行:“三”是虚数,指多人。“行”一是指行走;二是指言行,德行。

▲必有我师焉:“师”是老师;学习,效法。《论语·子张篇》19.22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老师随时随地向所有人学习,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择其善者:“善”与“不善”指同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非是指两个人而言,一个是善者,一个是不善者。

▲从:跟随,追随。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学而篇》1.8章“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与他人在一起,他们的言行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善的一方面学习,发现别人不善的一面,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学而思】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要想做到择其善者和不善者,首先要有分辨善与不善的能力,不但要知道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还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其次,要有“从之”、“改之”的决心,人们往往习惯要求他人多一些,要求自己少一些。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要想成为一名君子,要注重提升自己,不要一味苛责别人。

参读:

《学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里仁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颜渊篇》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知识扩展】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