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源于自然的话非常有哲理。常被用来安慰在群体中饱受非议的人。你是否也经常用这句名言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其实,这是严重的曲解和误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下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

都知道“木秀风催”,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下半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自三国时期魏人李康的《运命论》,原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本意:高出树林的树木,必定遭受风更多的摧残;突出于河岸的土堆,必定遭受河流更多的冲刷;为人行事处处高于别人,必定会遭受更多人的非议。引申为一个优秀的人,在群体中会承受更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其意更接近于“枪打出头鸟”。比如,电影《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因太美遭到全镇女人的嫉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下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2)

“行高众非”才是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用“秀木风催”来安慰那些在群体中饱受非议的人。言外之意,就是想说明,你被大家诟病、攻击,不是因为你有问题,而是你因为更优秀,而引起群体的嫉妒。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其实是严重的误用。 “木秀”说的是内部比较,而“风”则是来自外界破坏力。那些非议、诟病、攻击,或者嫉妒,如果都来自内部,用这来自外部的“风”来类比,显然不合适。而这句名言的最后一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才更加适合。适合归适合,用这个也不完全没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下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3)

木秀风催≠被风催的一定是秀木

用这句名言时存在一种很常见的逻辑错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独于林,风也必摧之;朽木,风也必摧之……因此,虽然秀木必受风摧,但受风摧的不一定就是秀木,还可能是独木,残木。同理,行高之人,确实容易引起众人的妒忌和非议,但众人“非议”的人也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或者违背公序良知的人,甚至违法乱纪的人。所以,不要再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来安慰自己或者别人了,因为现实中,总是被人诟病和排挤的人,可能不是因为优秀而遭人妒忌的人,也可能他真就是个废材,甚至败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思下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