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庞国美 陈萤

夏日的清晨六点,杭州三墩镇上的三毛理发室就开门了。日复一日,似水流年,它在这条市井烟火的老街开了50年。

店里理发凳是古董级别,木扶手的漆都磨光了。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1)

手写的价目表也泛了黄,最早大人剪一个头1角多钱,现在洗剪吹20块。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2)

店主王荣德68岁,孩子奶声奶气叫他“三毛爷爷”。他1971年学的手艺,一开始在生产队剪发,后来自己开了店。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3)

王德荣在给客人理发。

儿子王强40岁,也是理发师,成了人们口中的“小三毛”。

三毛喜欢朴素一点的发型,小三毛追求新潮,顶了一头棕色卷发。年纪大点的顾客,由三毛剪,年轻一点的就小三毛负责。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4)

王德荣和王强父子

给小时新闻推荐这家小店的读者说:“这家店搬到西行路老街,也有快20年了,老板一家人踏踏实实的,靠一门手艺,把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普通人的日子,大多都是这样吧。”

大概每条老街,都有那么几个老店,打下几代人生活的烙印,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三毛理发室可能是其中一个缩影。

今天(7月1日)和往常有些不一样,理发室早早开了门,还打开了电视机。

“加上顾客总共五六个人,在小屋子里看得心潮澎湃!真的有点感动,祖国日益强盛,大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这些都来之不易,我们更加要好好珍惜。”王强说。

1】老老实实守店积攒下好多老客

也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我爸剃的第一个孩子满月头,现在也做爷爷了。我理的第一个孩子,也18岁了吧。”三墩本地有个风俗,小孩子满月,要在家里由舅舅抱着理发,一早定好日子请理发师上门。三毛师傅说,当年他满月头剃得很多,半个镇子的人都是预约他上门的。理发不收钱,只收吉利的红包,讨个彩头,这似乎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传承。

“很多祖孙三代,都在我们这里理发。比如爷爷、爸爸的满月头都是我爸理的,现在孙子轮到我理。”有时候小孩子会哭闹,王强就温柔地哄孩子说,“你爸爸小时候是三毛爷爷理发的,现在是我这个三毛叔叔咯。”

凭一门好手艺,踏踏实实干了几十年,父子俩积攒了很多老顾客。

三毛每天开门特别早,是为了照顾老年街坊们的习惯,买好菜送好孩子,进来刮个脸、剪个发,好不惬意。

小三毛也会钻研一些时下流行的发型。这不,之前还有从下沙跑来的年轻人,指明要他做一款复古的爆炸头。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5)

而最让大家觉得靠谱的是,店里从来不推销,也不办充值卡。

“我也知道很多商业套路,但是我想,这个老店该有一种坚守,老老实实剪好头发,一定有回头客。”

王强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艰苦,多亏了老爸有这门手艺,店里生意一直不错,加上家里有田,省吃俭用也能供他读书,造房子。

现在,一家人都在店里干活,生活越来越安逸,“我和爸爸专心剪头发,妈妈主要洗毛巾、做饭,我老婆负责带两个孩子,很安心。”

王强说,父母都交了养老保险,现在每个月有退休工资领。加上开店多年,收入也还可以。

城市在飞速向前,作为三墩本地人,他们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去年,家里分到拆迁安置房,每月有房租收入。几年前还买下一处商品房,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国家快速发展,城市越变越漂亮,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2】支持大女儿学美术的梦想

还要好好干

“我大女儿刚刚参加完中考,成绩不算出色,但一直有志向学美术,花费会比较高,为了支持她的梦想,我们还要好好干。”

王强回想自己当年高中毕业,没有继续学业,或许有一丝遗憾,但庆幸选择了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

理发室一年365天加油干,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几乎从不停歇。

王强觉得一家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生活,就是一种切实的幸福。“一日三餐,我们都可以围坐在一起吃饭,这日子平淡而知足。”

杭州老底子理发店(小时小店遇上了好时代)(6)

就像他们安安静静经营了50年的老店。没有炫目的招牌,精致的营销,有的只是默默用手艺赢得信任,也获得发展。

末了,王强想起来祖孙三代在他家剃满月头的那家人:“日子过得也蛮好的,拆迁分到了房子。爷爷安享晚年,爸爸是建筑监理,孙子大学毕业也快结婚了,很快他们的第四代,就要找我来理满月头咯。希望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