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筑基(七)——《氓》的学习(D32)

千日筑基计划D32。

本文主要写上一周学习的《氓》。这篇文章可以玩转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随便拿几句,都足够研究上几天。所以,后面应该还会陆陆续续再回过头来重复学习它。对于孩子们而言,婚恋中的那点磕磕绊绊、起起落落是他们难以理解的。我也不希望他们对此过于共情,以致于产生一些恐婚恐恋的想法,因此没有太细致地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深究,而转向一些通用的语法现象的扩展——《氓》之中的诸多语法现象,堪称国风中的一大经典。

本周任务内容

1、完成《氓》全文及注释读背默;

2、重点关注文章中“赋比兴”的使用,尤其是“赋”;

3、拆解平铺直叙的写法;

4、学会恰如其分地“钻牛角尖”式的思考。

代表性疑问及解答

疑问一:旦旦,通“怛怛”。但这个“怛”字,字典、词典都没查到,百度上标注dá。——来自群内一家长

答:“怛”,本义是“悲伤,惨痛”,例如“中心怛兮”;叠词时也类似,例如“劳心怛怛”。王力指“怛怛”为诚恳貌,以为不妥。因为“旦旦”,很明显是跟上半句的“晏晏”相对来说的。个人见解是“晏晏”与“旦旦”都跟天气有关。前者是“天清无云”貌,后者是“日出明亮”貌。原本都是描写自然的形容词,而后引申为描写人类神貌。因此“旦旦”的意思是“太阳出来了,环境一片明亮,万物无所遮蔽”的状态;引申为某人对他人无所保留的状态,这就是“信誓旦旦”的意思。不过见仁见智,各自定夺。——来自孙老师的解释

此处,我举孙老师的答案的手~但要说王力的有误也不合适,应该说他解释的很简单,因为对人"万物无所遮蔽"状态,本就是诚恳的根本要义,二者并不矛盾。

疑问二:“靡室劳矣”怎么翻译?

答:个人认为应该按朱熹《集传》的理解,解作“不以家务为劳”,翻译成“不把家务活当做辛苦的事”。——来自孙老师的解答

疑问三:不见复关和既见复关,这里复关解释为地名,感觉相当牵强。

答:的确牵强。这只是一种解说,但此词是一个专有说法无疑。王力在此将其解释为地名,可能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从而绕开关于先秦婚俗的复杂讨论。——来自孙老师的解答

关于“复关”的小联想

上文中第三个问题就是我所提出来的。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复关”被注解为“地名,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

然而,代入到原文中去最简翻译,会发现“不见某地,泪流满面,见到某地,说说笑笑”,这怎么说都不合情理。

于是我仔细再研究了一翻“复关”。以下是对前人研究该词的小总结,摘自论文《<诗经·卫风·氓>篇“复关”解新证》。

注家们历来对诗中“复关”二字的解释莫衷一是,各成其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复关”是氓的住所或住所附近的地方

(二)“复关”即复关城

(三)“复关”为动宾词组

1.“关”为关卡、关市,“复关”即返回关卡、从关口回还。

2.“关”为车厢,用以指代车子。

(四)“复关”为氓的名字

(五)“复关”意为“回话”

(六)“复关”即“回还”

这些解释,各有千秋,其中第(五)和(六)个解释,是最接近我认可的逻辑的,但还是觉得欠缺点韵味。

再反复读了无数遍《氓》之后,我突然想到了此“赋”的顺序是时间或事件先后。那么,文中前一段的“子无良媒”、“秋以为期”与“复关”之后的“尔卜尔筮”就成了关键线索。显然,“复关”之前在于寻媒提亲,之后是占卜定日。

这时候,我又联想起莆田婚俗的流程:说媒-相亲-送庚贴-订聘-定日-送嫁-纳吉份-结婚。

显然,在说媒到占卜定日之间,只有相亲、送庚贴和订聘三个流程。而一般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流程,或是男女私约,找媒人上门提亲的那种,相亲这个流程往往是无关紧要的。送庚贴是女方送文书至男方,订聘为男方送聘物至女方,一来一回,正应了那个“复”(回复、答复)之意。

因此,此处的“复关”,我更愿意将其翻译成“答复庚帖的关书(礼)”。这样的解释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心情是完全对应的。因为在我的老家,若是送了庚贴后男方迟迟不答复,就意味着对方可能反悔了,而这样的亲事,是会贻笑大方的,甚至可能严重影响下次相亲。

另外,老二对这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也存在很大的疑惑。他问道:“为什么盼望某样东西,非要登上倒塌的毁坏的墙?爬到正常的墙或者小土坡小山坡上不香么?”

说实话,这问题我也解答不了。王力先生将”垝”解释为“倒塌、毁坏“,我也觉得不是太妥当,个人认为翻译成与与其声部相关的“危险”应该更为贴切些。这样,作者就可以表达出当时急切的心情,哪怕是危墙,也忍不住站上去看一看有没有人来答复吧。

关于“靡室劳矣”的存疑

这句话的解释,我赞成孙老师的解答。王力在书中将其注解为“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这与“桑之落矣”一直到篇末的自顾自怜的吐槽风格格格不入。但是若是按“不把家务活当做劳苦的事”解释,则应调整“室劳”二字的解释。

在查阅了一堆的资料之后发现,这句话的解释依然没有能让我满意的,因此就把它当做疑惑存留吧,或许某一天,我会突然有点灵感。以下附上一篇不错的论文,虽然文中的解释,我还是无法举双手双脚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10)

写在篇末

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在翻译中所疑惑的这几个内容,恰恰是学术中最具有争议的部分。其中的“复关”、“靡室劳矣”等,至今都有大量不同见解的论文。

之前有位网友留言:“怕是只有去问作者才知道。” 不错的,或许我们谁也不知道作者用此文字的真正意图,又或许不过是其无心插柳的随意之举。但是,用我们当今的眼光,来重温一遍古人的想法,若同,则感慨于数千年岁月变迁下的不变,若异,则向往于时过境迁、日新月异之美,何不乐哉?

这,就是我希望孩子们能体验到的乐趣。

图文|渣母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野望黄鹤楼(千日筑基七)(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