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南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南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201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中南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201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洛阳蓝记》

北魏杨街之所著地志类史书。全书共五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卷一为城内,卷二为城东,卷三为城南,卷四为城西,卷五为城北,共记大小佛寺80余个。作者追忆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指佛寺)的兴隆景象,也记叙了宫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等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实。书中所述宋云西行求法等记载,是了解6世纪初中亚交通和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2.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任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保国会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瓜分中国危机。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顽固派极力反对,不久停止活动。

4.四清运动

1963-1965年在城乡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到1965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前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规定(草案)》 (“后十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作为指导运动的文件。起初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小四清”为主,后来发展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四个方面,统称四清运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5.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6.和平法令

1917年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纲领性对外政策文件。由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主要内容: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根据和平法令,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展开了一系列争取和平的外交攻势。

7.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二战后日本与美国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1951年9月在旧金山签订,其主要内容是:(1)日本允许美军无限期、无限制地驻扎日本,允许美国在日本设置军事基地;(2)美军可以根据日本政府要求镇压“大规模暴动和骚动”;(3)未经美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以及与其有关的任何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实施安全条约的行政协定,具体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和美军在日本使用军事基地和设施的细则。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美国政府宣布解散在华盛顿的“远东委员会”和设在东京的“盟国对日委员会”。1960年6月日美修改了该条约,重新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三、论述题

1.晚清到民国的外交演变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 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入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1)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2)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年7月24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2.汉代的“黄老之学”到“霸王道杂之”思想演变

(一)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 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 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

(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3.雅典民主和罗马共和的异同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贵族的民主制度被废除。雅典的各级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多重职能,选举官员和决定官员的去留;五百人议事会是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为大会准备议案外,十个主席团还轮流值班,处理日常重大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而贵族会议丧失一切政治权力。同时为了保证公民权利得以实现,雅典还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这是一种直接的平民民主制度。

罗马平民为了获得自己的权力,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们争取到了保民官,并取得了高级官吏的担任资格,迫使政府宣布了《十二铜表法》,通过了涉及土地、债务和政权三个问题的新法案。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规定债务人只能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他的人身对债权者负责,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取得了同贵族通婚的权力,使得部落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上通过的平民决议,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即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取得了同贵族在法津上的平等地位。但是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决定着内外大政,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经过贫民与贵族斗争后的罗马,是贵族掌握主要权力,平民拥有法律上平等权利的混合型的共和国。

(一)共同点。他们都是民主政治,平民同贵族等公民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这种民主也都是狭隘的,只是对自己的公民,而对占大部分的被统治阶级来讲,并没有民主。

(二)不同点。雅典的民主是全部公民的直接民主,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手中,而罗马的共和制中,重大权力仍然掌握在元老会中,实际上仍然是贵族的民主制。

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一)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 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01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洛阳蓝记》

北魏杨街之所著地志类史书。全书共五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卷一为城内,卷二为城东,卷三为城南,卷四为城西,卷五为城北,共记大小佛寺80余个。作者追忆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指佛寺)的兴隆景象,也记叙了宫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等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实。书中所述宋云西行求法等记载,是了解6世纪初中亚交通和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2.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任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保国会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瓜分中国危机。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顽固派极力反对,不久停止活动。

4.四清运动

1963-1965年在城乡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到1965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前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规定(草案)》 (“后十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作为指导运动的文件。起初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小四清”为主,后来发展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四个方面,统称四清运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5.四行二局

“四行二局”是指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设立了以经营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这样,四行二局便成为国家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

6.和平法令

1917年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纲领性对外政策文件。由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主要内容: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根据和平法令,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展开了一系列争取和平的外交攻势。

7.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二战后日本与美国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1951年9月在旧金山签订,其主要内容是:(1)日本允许美军无限期、无限制地驻扎日本,允许美国在日本设置军事基地;(2)美军可以根据日本政府要求镇压“大规模暴动和骚动”;(3)未经美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以及与其有关的任何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实施安全条约的行政协定,具体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和美军在日本使用军事基地和设施的细则。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美国政府宣布解散在华盛顿的“远东委员会”和设在东京的“盟国对日委员会”。1960年6月日美修改了该条约,重新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三、论述题

1.晚清到民国的外交演变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 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入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1)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2)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年7月24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2.汉代的“黄老之学”到“霸王道杂之”思想演变

(一)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 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统治,就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 导政治,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以制定政策,将新建王朝稳定了下来。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

(二)但是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以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政治,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3.雅典民主和罗马共和的异同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贵族的民主制度被废除。雅典的各级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多重职能,选举官员和决定官员的去留;五百人议事会是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为大会准备议案外,十个主席团还轮流值班,处理日常重大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而贵族会议丧失一切政治权力。同时为了保证公民权利得以实现,雅典还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这是一种直接的平民民主制度。

罗马平民为了获得自己的权力,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们争取到了保民官,并取得了高级官吏的担任资格,迫使政府宣布了《十二铜表法》,通过了涉及土地、债务和政权三个问题的新法案。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规定债务人只能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他的人身对债权者负责,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取得了同贵族通婚的权力,使得部落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上通过的平民决议,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即对全体公民具有法律效力,取得了同贵族在法津上的平等地位。但是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决定着内外大政,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经过贫民与贵族斗争后的罗马,是贵族掌握主要权力,平民拥有法律上平等权利的混合型的共和国。

(一)共同点。他们都是民主政治,平民同贵族等公民在法律上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这种民主也都是狭隘的,只是对自己的公民,而对占大部分的被统治阶级来讲,并没有民主。

(二)不同点。雅典的民主是全部公民的直接民主,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手中,而罗马的共和制中,重大权力仍然掌握在元老会中,实际上仍然是贵族的民主制。

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

(一)战争彻底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战败,英、法势力被削弱,欧洲尤其是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与欧洲地位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政治上把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十分强大,是战后唯一有力量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于是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代替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 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如对整个经济生活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 机制,国家军事订货的规模空前庞大,国家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等,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从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